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秘工作>> 实务性工作>> 秘苑纵横

秘苑纵横

成为一代文宗的秘书——欧阳修

以稿换稿】  作者: 梅军   来源: 秘书工作   阅读 次 【    】【收藏

欧阳修(公元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进士。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与历史上许多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文人一样,欧阳修最初的职务是秘书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掌管文书的幕僚)。欧阳修一生除了担任过滁州、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等地的主官外,还担任过许多秘书性质的官职,如: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以太常丞知谏院,授右正言知制诰,负责草拟皇帝诏令;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受命纂修《新唐书》,不久被提升为翰林学士,这一职务的主要职责就是为皇帝出谋献策,是皇帝的高级秘书。在古代著名秘书中,欧阳修是一位个性鲜明、影响巨大的人物。

一、刚直率真,敢于直言

欧阳修性格刚直率真,他当谏官时给朝廷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欧阳修受命知谏院不久,就提出改革吏治、废除宋太祖时制定的任职年限一满就能提升官阶的旧制、建立审官院等主张。

当时,范仲淹推行新政,其反对者诬陷范仲淹及其支持者是“朋党”。欧阳修支持新政,特地写了一篇《朋党论》,针对保守势力诬蔑范仲淹等人结为朋党的言论,旗帜鲜明地提出“小人无朋,唯君子则有之”的观点,有力地驳斥了政敌的谬论,显示了革新者的过人胆识。

当时包拯任御史中丞,其主要职责是对官员进行监察。包公铁面无私,两任三司使都被他以巨额家产来路不明和生活奢侈的理由弹劾下台。掌管财政大权的三司使是个重要的职位,派谁去接任呢?因包拯以清廉出名,皇帝和宰相们商定派他去当,包拯领命,准备赴任。欧阳修认为朝廷此举不妥,立即写了《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给朝廷。欧阳修认为,包拯连续将两任三司使弹劾下台,如让包拯自己取而代之,会引起大臣们怀疑他弹劾人家的动机,为了保全包拯公正清廉的名节,不应让他去接任该职。

欧阳修上书建言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他的奏章内容极其翔实。庆历八年,黄河决口改道北流,其后引起了黄河是否恢复故道东流的争论。欧阳修极力反对回河东流,连上两疏陈述不能回河的理由。两文列举了大量详细的调查数据和历史事实,得出结论:回河东流“于大河有减水之名,而无减患之实。今下流所散,为患已多,若全回大河以注之,则滨、棣、德、博河北所仰之州,不胜其患,而又故道淤涩,上流必有他决之虞,此直有害而无利耳,是皆智者之不为也”。可惜欧阳修的奏疏未被采纳,朝廷命加紧堵口。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四月,决口塞而复决,回河失败。

二、亲民廉洁,为政“宽简”

欧阳修23岁入仕,64岁退休离开官场,一直与老百姓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这从《醉翁亭记》中就可以感受一二:“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四月,时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欧阳修回故乡祭祖,由于对沿途地方官员接进送出、兴师动众的做法十分反感,他决定改走水道,从运河南下入长江进鄱阳湖再转赣江,日夜兼程回到故乡永丰。为不惊动地方县府,他直接投宿于码头客栈,“享受”农家伙食。

欧阳修在地方为官,对政事实行的是“宽简”政策。所谓宽简,就是宽容和简化,办事遵循人情事理,不求博取声誉,只要把事情办好就行。这是他一生为政的风格,他继包拯后任开封知府,包公重典严法,注重打击豪强劣绅,而欧阳修实行“宽简”政策,注重创造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他从建章立制入手,从制度上约束官员的行为,同时加强教化、引人向善。欧阳修办事往往不动声色,同样把开封治理得井井有条。后人曾将他与包拯相比较,在开封府衙东西侧各树一座牌坊,一边写着“包严”,一边写着“欧宽”。两位名臣,都成为后世为官的楷模。

三、怜才爱士,奖掖晚辈

欧阳修善于发现人才,乐于提拔晚辈。《宋史·欧阳修传》评价他:“奖引后进,如若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宋代释惠洪《冷斋夜话》曾说“欧公喜士为天下第一”。

嘉祜元年(公元1056年)三月,长于古文、笔力雄健的苏洵携儿子苏轼、苏辙进京参加会试。欧阳修见到苏氏父子的文章后,极为赞赏,立即将苏洵的文章上献朝廷,并呈奏《荐布衣苏洵状》称:“眉州布衣苏洵,履行醇固,性识明达……其议论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经欧阳修的推荐,苏洵名声大振。

第二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会试,苏轼、苏辙参加考试。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认为其文超凡脱俗,深为赏识,欲判为第一,但因欧阳修并不知道此文作者是谁,怀疑是出自自己的门生曾巩,为避嫌而将其列为第二。之后,欧阳修又见到苏轼在试策中所作的《春秋对义》一文,激赏之下,还是将其提升为第一。直到发榜之时,欧阳修才知道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那两篇文章的作者是苏轼。后来,欧阳修对另一考官梅圣俞道:“读轼书,不觉汗下,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欧阳修如此推崇原本毫无名气的苏轼,令许多人都感到不可理解。随着苏轼的出名,人们才叹服欧阳修为真正的伯乐。

在这次会试中,苏轼的弟弟苏辙也中了进士。除了“三苏”外,北宋的许多大政治家、大文学家都得到过欧阳修的帮助和举荐,如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曾巩等。这些人都是在尚未出名时,就被欧阳修广为扬掖,“谓必显于世”;他写奏状推荐人才,常常担保说所荐之人假如“不如所荐”、“但有一事败误”,自己就“并甘连坐”、“并甘同罪”、“甘当朝典”。欧阳修对后辈人才的栽培和奖掖,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三、文风简练,惜字如金

欧阳修所写的议论文说理透辟,抒情文优美俊逸,而他所有文章的共同点是文风简练。

欧阳修初入仕,任西京留守钱惟演的推官。有一次,钱惟演修建了一所驿舍,让尹师鲁、谢希深和欧阳修三个幕僚各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谢文七百字,欧文五百多字,尹文三百多字。尹文文字精练、叙事清晰、结构严谨,欧阳修十分钦佩。就带了酒去向他讨教。欧阳修知道了自己文章的缺点,就认真地重写,重写的文章内容更加完整,篇幅却比尹师鲁的还要短。尹师鲁看了以后称赞道:“欧阳修进步真快,简直是一日千里!”

欧阳修写文章非常注重修改。据说他写成著名散文《醉翁亭记》后,曾让衙役把文章分别贴在各个城门上,让行人为他修改。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樵夫对欧阳修说:“你的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实情,就是开头太罗嗦!”原文开头是:“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欧阳修根据老人的建议改为“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醉翁亭记》言简意丰的开头。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试书其事。”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另一个人说:“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从者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下属都为欧阳修行文的简洁所折服。

欧阳修曾与宋祁共编《新唐书》,他自己编写的《新五代史》篇幅只有原本《五代史》的一半,其记述的内容却比原书更丰富。

四、改革文风,功勋卓著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师承韩愈,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国计民生。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他反对文章“务高言而鲜事实”,大力提倡简约、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

欧阳修主持进士考试时,鼓励考生写质朴晓畅的古文,凡是内容空洞、华而不实、语言险怪者一律不予录取。与苏轼同时参加考试的一位考生叫刘几,平日爱写险怪文章,欧阳修决定拿他开刀以整饬文场风气。于是,他用大红笔将刘几的试卷从头到尾横抹一杠。批上“大纰缪”三字,予以张榜示众。此举虽然遭到落第举子们的围攻、辱骂,但欧阳修不为所动,坚持打击文坛险怪文风,毫不动摇。与此同时,他又通过科举考试,提拔、培养了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一批人。这样,他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一代平易文风逐渐形成。

欧阳修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约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此外,欧阳修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也颇有成就。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欧阳修在颍州(今安徽阜阳)的家中,留下万卷藏书、千卷集古录、一张琴、一局棋和一壶酒,溘然长逝。苏轼评论欧阳修的成就说:“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