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汉朝历史

汉朝历史

两汉边塞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6月18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西汉与匈奴南北对峙,互相抗衡,汉朝为防御匈奴南犯,建筑防边的长城,当时称为边塞,简称塞,或称障塞。沿边塞修筑障、城、亭、燧,是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

河套地区的障塞秦亡,楚汉相争(见楚汉战争),匈奴南下,占据河南地,“与中国界于故塞”,“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今甘肃固原东南古城)、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所谓故塞、河南塞,即指战国秦昭襄王所筑陇西、北地、上郡长城的边塞,其故迹西起今甘肃岷县西,东北达内蒙古托克托西南黄河侧畔。汉元年(前206)定三秦,次年略取陇西,“缮治河上塞”,当是陇西郡西境濒河一段边塞,自此以东,汉与匈奴以战国昭襄王时故塞为界,历经惠帝、高后、文帝、景帝及武帝初期,是守御匈奴的北部防线,文帝时经常遣吏发卒以治,守塞之卒,一岁而更,并徙民于塞下,以为屯戍。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车骑将军卫青率军击走楼烦、白羊王,“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卫青重缮的边塞,即秦蒙恬北逐匈奴,“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的长城,濒临黄河南岸。从此,其南的故塞已完成其历史使命,终于废弃。

秦代因循战国赵所修筑的阴山南北长城,在汉代仍是防御匈奴南入河套地区的边塞。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匈奴“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中郎将蔺苞、副校尉戴级“多赍珍宝至云中塞下,招诱呼韩邪单于诸子”,五原塞、云中塞即南段边塞的组成部分。南段边塞沿乌拉山下及阴山东段大青山南坂。甘露三年,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和车骑都尉韩昌,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鸡鹿塞(今内蒙古磴口西北哈隆格乃峡谷口)即北段边塞的组成部分。北段边塞傍阴山西段狼山。

武帝修筑“外城”元狩四年(前119),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北击匈奴,匈奴退于漠北,漠南无王庭。汉武帝为阻止匈奴南入阴山内外的富饶垦区和草原,于太初三年(前102)夏,在阴山北、大漠南修筑长城,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经石门障(今内蒙古包头北前口子古城),筑光禄(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明暗乡小召门梁故址,城临边塞,史称“光禄塞”)、支就、头曼、□河、宿虏(疑是今内蒙古潮格旗乌力吉西北朝鲁库伦城遗址)诸城,直至庐朐(今阿尔泰山南麓某地),即指此长城,史称“外城”,因在阴山边塞之外,故名。这条长城面临匈奴前锋,处于大漠南北交通要道,为加强防御,采用并列二道,南接阴山北麓长城,蜿蜒于大青山之北蒙古高原上,北长城直至阿尔泰山脉中,南长城转向西行,延伸至甘肃额济纳旗。这年秋,匈奴复南犯,入定襄、云中,撤还时即破坏了徐自为所筑诸亭、障,所以这条边塞只存在了半年。直至汉末,汉朝北部仍以阴山山脉边塞为防线。

河套东部和辽东边塞汉初河套以东边塞,仍以秦长城为限,“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此即秦代修筑长城的边塞,其遗迹即今逶迤于内蒙古商都县北、化德县南和河北康保县南“成吉思□长城”,围场县北线长城及赤峰市英金河北长城。至于辽东,则悉仍战国燕长城之旧。汉兴,“复修辽东故塞,至□水(今朝鲜清川江)为界”。大致自今辽河北,南折经本溪县东及宽甸西,越鸭绿江,至清川江北直至海边。此边塞直至汉末,是汉朝东北外边防线。在这条边塞西段之南,还有一段内边,称为武州塞,或称武周塞,大致在今山西左云县附近,是汉朝初期守备匈奴南入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要道的防线,自汉武帝北伐匈奴后,此内边失去其重要性。

西北边防的加强汉武帝积极经营西北,兴筑三条边塞及亭燧。一在元狩二年(前121),将匈奴的河西走廊收入版图,元鼎六年(前111)从令居(今甘肃永登西北)至酒泉(郡治禄福,今甘肃酒泉)修筑边塞。这段边塞大略与其后明代边墙相仿,而在民勤县一段稍北,张掖县西北一直沿黑河。二在元封四年(前107),破姑师(今新疆吐鲁番西北雅尔湖城),降楼兰(今罗布泊一带),“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矣”。这段边塞东自沿北大河,向西傍疏勒河,伸至敦煌县西北玉门关。三在太初三年夏,徐自为筑外长城同时,为护卫李广利西伐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塞。此道边塞,起自汉居延泽西,在今索果诺尔之南沿弱水两岸。令居、居延及酒泉玉门边塞,构成一条完整的河西防线,是防御匈奴从大漠南侵河西地区,保护中原通往西域河西走廊的屏障。太初三年,贰师将军李广利攻破大宛,西域诸国相率归汉;天汉元年(前100),“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亭燧遗迹东自玉门关,向西沿疏勒河,经哈拉诺尔,直至新疆罗布泊(即古盐泽)北岸、孔雀河末流。汉昭帝时屯田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玉古尔),汉宣帝时设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策大雅),并筑亭燧西延,自今库鲁克塔格山南麓、孔雀河北岸,西北经库尔勒,直至库车西北。修筑亭燧在于北瞰匈奴,以维护东西交通安全。

“三郡”筑障和内地建塞汉武帝取得河南地后,直至汉末,相继在西河、上郡、北地三郡沿边建塞筑障,以防御匈奴从三郡塞外侵入。元封四年,在西河郡增山县(今内蒙古东胜西北城梁村古城)西筑眩雷塞。在虎猛(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红庆河古城)界筑制虏塞。西河郡塞外翁龙障和埤是障,在今伊金霍洛旗西南。上郡塞外匈归障,在今乌审旗西南。北地郡神泉障,在今宁夏灵武县长城一线;塞外浑怀障,在今陶乐县西南黄河东岸溜子山附近。

东汉初,卢芳占据缘边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代诸郡,与匈奴、乌桓联兵入掠内地。建武十三年(公元37),匈奴南侵至河东,十五年,遣吴汉率军北击匈奴,徙雁门、代郡、上谷吏民于常山关(今河北唐县西北倒马关)、居庸关以东,匈奴左部遂转居塞内,于是使杜茂与王霸筑亭障,修烽燧,堆石布土,自代(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古城)三百余里,以为守御匈奴的边防。同年,扬武将军马成又在内地各处缮筑障塞:一自西河(郡治富昌,今陕西府谷西北古城)至渭桥(今陕西咸阳东);二自河上(大概是今山陕间黄河某地)至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三自太原(郡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古城营)至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四自中山(国治卢奴,今河北定县)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上述障塞,皆筑堡壁,起烽燧,十里一候,以备匈奴。其后,匈奴不断南掠,乌桓亦常侵扰东北边郡,建武二十一年,遣中郎将马援复修缘边雁门、代郡、上谷障塞,分筑烽候堡壁。次年,匈奴内乱,遣使汉朝请和,乌桓趁势击之,匈奴移徙漠北,于是汉朝撤除诸边郡亭候吏卒。建武二十五年,乌桓部众分置缘边上谷以东诸郡,汉设乌桓校尉于上谷宁城(今河北万全);建武二十六年,南匈奴内徙缘边西河、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八郡,南单于徙居西河美稷(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纳林镇古城),并助汉防边。此后至东汉末,不筑边塞。

“三郡”筑障和内地建塞汉武帝取得河南地后,直至汉末,相继在西河、上郡、北地三郡沿边建塞筑障,以防御匈奴从三郡塞外侵入。元封四年,在西河郡增山县(今内蒙古东胜西北城梁村古城)西筑眩雷塞。在虎猛(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红庆河古城)界筑制虏塞。西河郡塞外翁龙障和埤是障,在今伊金霍洛旗西南。上郡塞外匈归障,在今乌审旗西南。北地郡神泉障,在今宁夏灵武县长城一线;塞外浑怀障,在今陶乐县西南黄河东岸溜子山附近。

东汉初,卢芳占据缘边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代诸郡,与匈奴、乌桓联兵入掠内地。建武十三年(公元37),匈奴南侵至河东,十五年,遣吴汉率军北击匈奴,徙雁门、代郡、上谷吏民于常山关(今河北唐县西北倒马关)、居庸关以东,匈奴左部遂转居塞内,于是使杜茂与王霸筑亭障,修烽燧,堆石布土,自代(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古城)三百余里,以为守御匈奴的边防。同年,扬武将军马成又在内地各处缮筑障塞:一自西河(郡治富昌,今陕西府谷西北古城)至渭桥(今陕西咸阳东);二自河上(大概是今山陕间黄河某地)至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三自太原(郡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古城营)至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四自中山(国治卢奴,今河北定县)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上述障塞,皆筑堡壁,起烽燧,十里一候,以备匈奴。其后,匈奴不断南掠,乌桓亦常侵扰东北边郡,建武二十一年,遣中郎将马援复修缘边雁门、代郡、上谷障塞,分筑烽候堡壁。次年,匈奴内乱,遣使汉朝请和,乌桓趁势击之,匈奴移徙漠北,于是汉朝撤除诸边郡亭候吏卒。建武二十五年,乌桓部众分置缘边上谷以东诸郡,汉设乌桓校尉于上谷宁城(今河北万全);建武二十六年,南匈奴内徙缘边西河、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八郡,南单于徙居西河美稷(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纳林镇古城),并助汉防边。此后至东汉末,不筑边塞。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