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民国历史

民国历史

假如1916年护国大将军蔡锷不死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如果1916年蔡锷不死,他接下去会有何作为?这似乎是广大蔡粉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尽管在一般人看来有些虚妄,但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技术含量,如果对蔡公没有较深入的研究和认识,则很难说到点儿上。

时光倒退93年,设若民国五年蔡公不曾罹厄,或者从日本痊愈归国,他会做什么?

当时在蔡公面前至少有两种选择。据说蔡锷引病东下时,段祺瑞曾力邀其北上就医,并欲以国务总理一席相让,实则内定蔡任陆军总长,或湖北督军。此其一;另一种选择是继续治蜀,如川人热望的那样,做诸葛武侯第二。

如果蔡公仍愿为国操劳,从他离任前的种种部署和嘱托来看,他还是会先回四川的(蔡锷就医期间,身份还是四川督军兼省长,中央只是给假,并未准辞)。时任川边镇守使行营参谋长的陈显良有一段珍贵回忆,道出了鲜为人知的旧事,从中可以窥见护国军内部复杂的人事矛盾,也可以了解到蔡锷对未来的预见和安排。

陈显良说,1916年8月9日蔡锷离开成都这一天,“拂晓,显良趋至望江楼,远远望见,蔡锷蔡已独自闲步石栏边,仅有卫士数人散立数十步外。蔡锷身躯瘦长,衣灰呢长袍,外罩青缎背心,见面后即同显良沿着江边,且行且谈,其大意如下:‘现在西南局面虽已戡定,尚不可乐观,滇军兵骄将悍,纪律气质远非数年前之比,已不复可用。……他们目下几乎要不听我的命令了。我本意要保荐殷叔桓(殷承瓛)来接替我,而罗榕轩(罗佩金)手握兵符,只好给他。此人性情褊急,又私心自用,我预料将来的客军必然要被川人驱逐出境,西南局面,重归纷乱。你告诉云皋(陈遐龄,时任川边镇守使)驻在雅州,一步不可向东前进。殷叔桓所带的华封歌一团是滇军最精锐的,战斗力甚强,纪律也好。今后叔桓驻打箭炉,云皋驻雅州,望他们两人诚意互助,我到日本后如病有转机,即可重回四川,再与他们共商大计。’……”

事实证明了蔡锷的预言,也说明他的敏锐和大局观远逸于滇川诸将,惟凭公心,不图私利。蔡公在川督任上勉力视事十天,主要精力就放在恢复秩序、裁减军队上面。他的设想是建立“三二一制”,即川军三师、滇军二师、黔军一师,以减轻四川民众战后的经济负担,这种安排也表现出对川军充分的尊重。而蔡去蜀后,代督军罗佩金秉承唐继尧强滇弱川的旨意,不仅将四川驻军扩编为七个师,且在人事任命上有意排斥川籍军人,滇师军饷也大大多于川师。蔡锷听说后,痛言其“误国误川”。罗佩金措置多乖,激起川人川军的强烈不满,至1917年终于酿成惨祸。蓉城在川滇两军的内讧中变为火海,蔡锷和梁启超的密友、省长戴戡在川军的围攻下狼狈出逃,于末路中自戕。

可以推想的是,蔡锷既已洞见川局走向,当然不会弃之不顾。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他很可能在川督任上干一段时间,一方面整顿局面,使川省得以休养生息;一方面也可以抑制唐继尧日益膨胀的扩张野心,稳定和协调整个西南的局势。以蔡锷当时的勋名声望,以及其一贯大公无私的处事风格,有他坐镇成都,各路豪强断不敢造次,而川省亦不致兵燹不断,祸乱丛生。也就是说,如果蔡锷活下来,至少西南军阀混战史将被改写。

不可否认,护国一役将蔡锷的声名推向了顶点,在全体国人的心目中,他就是一位救世英雄,他已经不属于地方,而属于整个中国。所以可以想像,他在四川的任期不会很长,国家和民众对他会有更多的期许,会把更大的责任放在他肩头。蔡锷个人的理想也不仅在治理地方。早在1909年,他就在广西表示过:为求中国独立自由,必须战胜至少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七、八年过去,虽然去除了满清帝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落后面貌并没有多大改变。中国依旧是次殖民地国家,被瓜分、被蚕食、被侵略的危险并未消除。所以,蔡公在率护国军进驻成都前一天,向刘显世道出了心声:“弟常谓治蜀非十年以上不能收效。……殊盛业也,而弟意甚漠然。……北军朴勇耐劳为全国冠,惜少国家思想与军人智能,得贤将领以董率改造之,确可植国军之基础。弟甚欲置身彼中,为此后改良之导线”。蔡锷最大的愿望还是训练军队,为国家锻造出一支可以依靠的国防力量,在未来的疆场上展现实力,重树泱泱中华之大国雄威,使中国重新获得应有的尊重。

蔡锷的军事思想中,尤重训练军队。他强调军人要有国家思想、献身精神,要成为国家柱石和社会精英,要做文明进步的先行者,要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振奋民气、更易民风、感染和带动国人积极向上。他要求军人热爱国家,热爱人民,严守军纪,勤于操练;要求官与兵之间情同父子,兵与兵之间亲如手足。蔡锷料定,在抵御外强的战争中,我国的物质条件势必大大落后,而中国军人只有在精神力和道德力上胜于敌人,忠贞不渝、坚韧不屈,同时利用吾国国土广阔的纵深,拉开战线,节节为战,步步为营,方能奋战到底,最终拖垮敌人。蔡公在《曾胡治兵语录》中提出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理念,可谓近代论持久战之第一人。

蔡锷既有这样的才干,又有这样的愿望,天假以年,自然很有机会一偿建设国军的夙愿。而蔡锷如果真的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军队的缔造者,若干年后的中日交战史亦必有所不同。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