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秦朝历史

秦朝历史

秦国简史(4)连年不息的征战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6月0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早在战国时期,在北方的蒙古草原上,游弋着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部落--匈奴。匈奴人以游牧为生,随水草迁徙,没有农业和城池,注重骑马和射猎。他们没有文字,尊重强健武勇的青壮年而轻视文弱老人。战国晚期,匈奴势力逐渐强大,匈奴贵族有强烈的掠夺欲,中原内地精美丰富的物质财富,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因此他们经常入侵,抢劫财物,掳掠人口,造成很大危害,尤以与它接壤的燕、赵、秦国所受威胁最大。当时这三个国家都分别筑长城防守,还经常派驻数十万大军随时反击。
  秦统一中国前夕,各诸侯国忙于战争,匈奴乘机长驱直入,占领了黄河河套地区。匈奴的骑兵十分凶悍,速度快,机动灵活,战斗力很强,驻守北部边境的少量秦军无法阻挡匈奴骑兵的进攻。为了清除匈奴的威胁,维护北方地区的安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亲自从东到西视察了整个北方边区,确定了大举进攻夺取河套地区南部战略要地的方针。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迅速收复了河套南部地区,将匈奴赶往黄河北岸。这一场大战迫使匈奴向北退避700多里,10多年不敢南下掳掠,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秦帝国的威胁。秦始皇在这一地区新设44个县的建制,大量迁移内地民众去居住,把这个战略要地牢牢控制在秦的手中。后来,秦军又渡过黄河,继续向北进击匈奴,占领了阴山山脉的西段狼山及其山南的广阔平原,并设置九原郡统辖这一地区。
  与此同时,秦朝开始在北部大规模修建防御工程,这就是闻名天下的万里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郡内,长达5000余里。秦代的长城比现存的明代长城更靠北也更长。它的西段是防止西面的少数民族羌戎的入侵。长城的中段和东段是最重要的地段。中段穿行于黄土高原的峡谷之中,水流湍急,形势险要,长城城基最窄处宽仅1.1米。东段则以阴山山脉西段狼山之中的长城最为险峻,现在残存的墙基平均宽3.5米,高3米,用石块垒砌,因石质含铁,呈紫红色,俯视长城如一条紫色腰带,盘绕于挺拔峥嵘、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之中。
  长城的建筑方式有三种,即土长城、石长城和木长城。木长城由于年代久远已荡然无存;土长城主要建在沙漠和平原上,用板筑法夯土筑造而成,墙身现在已毁坏不存,仅能见到墙基痕迹;石长城主要建在山岭上,用石块垒砌。长城的设施配备主要有烽燧、亭候和边城。烽燧就是烽火台,是传递报警信号的高台,遇到敌情时,白天燃起浓密的烟雾,晚上则点起火把。亭候是一座座很高的嘹望台,上面有一个亭子,故称亭候。边城是位于长城内侧的兵站,是军队的集结地点。长城所经过的地区都是人烟稀少的地区,军队供给很困难,所以守卫长城的军队就在边城开垦农田,以保证粮食供应。
  长城的修筑共用了9年的时间,为加强对长城沿线的统治,秦朝在北部地区设置12郡进行管辖。在秦始皇统治时期,长城发挥了它应有的防御作用,它进可攻,退可守,使匈奴不敢轻举妄动,保证了北部边区安定的局面,这不能不说是秦始皇的一大功劳。长城是古代世界一项伟大的工程,它气势雄伟,历史悠久,至今还被看作是坚不可摧不可逾越的象征。
  但是,修筑长城必然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因此它也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蒙恬率领的30多万大军在冰封雪飘的北国艰苦奋斗十多年,大体上10个人当中要死掉六七个,更不用说那些调去修筑长城的民工的悲惨处境了。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表达了百姓对修筑长城的不满情绪。传说孟姜女的丈夫范杞梁,结婚不久,便被征去修筑长城,一去音讯全无。孟姜女想念自己的丈夫,冬天没有寒衣,便亲手缝制,送到长城下去寻找丈夫,但丈夫已经累死了。孟姜女抚摸着丈夫的尸体,呼号哭泣,发泄了天下大众的怨恨。孟姜女的泪水感天动地,哭了七天七夜,长城也被哭倒了。后人怜其不幸,在山海关建造"姜女庙",撰联赋诗,表示同情。尽管如此,从历史角度来看,秦始皇修长城的积极意义还是应该肯定的。
  为了便利中央同北部边区的联系,及时快速地调动军队支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蒙恬主持修筑了从北边的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到首都咸阳附近的"直道",全长1800里。"直道"比喻路线笔直,马车在这种大道上可以飞驰,犹如今天的高速公路。直道的起点在云阳(今陕西淳化),沿子午岭北行,至陕北定边县,然后进入鄂尔多斯高原,至内蒙古东胜县附近渡过黄河,最后到达九原郡。直道一半路程修筑在山头岭上,一半路程修筑在平原草地,从直道残迹来看,路面宽达22米。直道工程非常艰巨,沿途开山填谷,到秦始皇死后还没能完工。现在,登上子午岭主脉的制高点,极目远眺,只见群峰起伏,如同一条条游龙分趋各方,层峦迭翠,一望无际。两千多年前,要在这样的几百里长的岭上辨明地形,选定线路,修筑一条贯通南北的道路,的确是相当不易的,这只有在秦朝这样大一统的国度中才能完成。
  对于东南沿海和岭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秦始皇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战略。南方的少数民族被称为"越人",是我国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曾与周王朝有过交往。越人支族众多,种姓繁杂,因此又称"百越"。其中,"东越"分布在瓯江流域(今浙江温州一带);"闽越"居住在今福建地区、闽江下游(今福建福州一带);"南越"和"西瓯"散居在岭南一带(今广东、广西)。这些越人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生产技术比中原地区落后。春秋末年,越王勾践曾"卧薪尝胆",异军突起,吞灭强大的吴国,一度成为中原霸主。进入战国时代,越人遭到楚国不断蚕食最后被吞并。秦始皇灭楚后,降服了越族一些首领,建立了会稽郡和闽中郡,任命东越和闽越的首领为郡守。
  全国统一之后,秦始皇派屠睢率领一支由流浪者、农民和小商人组成的军队,大举进攻南越和西瓯。秦军分五路进入岭南地区,遭到当地越人的顽强抵抗。秦军进展缓慢,一时无法降服越人,以至三年不能解甲弛弩,长期处于戒备状态,久而久之,给养供应发生了困难。
  为了保证攻打岭南大军的后勤供应,秦始皇命令史禄负责转运粮饷。史禄继承秦国兴修水利事业的优良传统和经验,经过精心勘察规划,巧妙地在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关键地段,即湘江和漓江源头分水岭上,修建了著名的灵渠。史禄为解决行船的难题,在灵渠上修建了36座船闸,分段控制水位,使船只沿梯级上下,顺利通过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把华中和华南联结起来。这一条设计精巧、工程艰巨的伟大航道,直到近代还在发挥它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就是在今天,它仍然在灌溉和发电方面继续发挥效益,这不愧是水利史上的一大杰作。
  灵渠修成后,秦军加强了攻势,长驱直入,深入越人腹地,擒杀西瓯首领。在秦军强大军事力量的打击下,越人仍未屈服,他们逃入茂密的丛林中,利用熟悉地形、善于水战等优势,与秦军周旋,搞得秦军疲惫不堪,伤亡惨重,连主帅屠睢也丧了命。但秦始皇下定决心要平定岭南,不断增兵,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彻底平定了南越,并在那里设置桂林、象、南海三郡。第二年,又迁徙50万刑徒戍守岭南,与当地越人杂处,共同开发南方地区。
  在攻取岭南的同时,秦始皇派兵修筑通往云贵的道路,道宽五尺,称"五尺道"。秦军通过"五尺道"进入西南地区,迅速征服了当地少数民族,设郡立县,委任官吏统治这一地区。
  经过重10多年的北御南征,秦始皇大大扩展了秦朝的疆域,秦的版图东临大海,西至今甘肃、青海,南抵南海,北到今内蒙古以及辽东,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帝国。
  为了便利中央同北部边区的联系,及时快速地调动军队支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蒙恬主持修筑了从北边的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到首都咸阳附近的"直道",全长1800里。"直道"比喻路线笔直,马车在这种大道上可以飞驰,犹如今天的高速公路。直道的起点在云阳(今陕西淳化),沿子午岭北行,至陕北定边县,然后进入鄂尔多斯高原,至内蒙古东胜县附近渡过黄河,最后到达九原郡。直道一半路程修筑在山头岭上,一半路程修筑在平原草地,从直道残迹来看,路面宽达22米。直道工程非常艰巨,沿途开山填谷,到秦始皇死后还没能完工。现在,登上子午岭主脉的制高点,极目远眺,只见群峰起伏,如同一条条游龙分趋各方,层峦迭翠,一望无际。两千多年前,要在这样的几百里长的岭上辨明地形,选定线路,修筑一条贯通南北的道路,的确是相当不易的,这只有在秦朝这样大一统的国度中才能完成。
  对于东南沿海和岭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秦始皇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战略。南方的少数民族被称为"越人",是我国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曾与周王朝有过交往。越人支族众多,种姓繁杂,因此又称"百越"。其中,"东越"分布在瓯江流域(今浙江温州一带);"闽越"居住在今福建地区、闽江下游(今福建福州一带);"南越"和"西瓯"散居在岭南一带(今广东、广西)。这些越人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生产技术比中原地区落后。春秋末年,越王勾践曾"卧薪尝胆",异军突起,吞灭强大的吴国,一度成为中原霸主。进入战国时代,越人遭到楚国不断蚕食最后被吞并。秦始皇灭楚后,降服了越族一些首领,建立了会稽郡和闽中郡,任命东越和闽越的首领为郡守。
  全国统一之后,秦始皇派屠睢率领一支由流浪者、农民和小商人组成的军队,大举进攻南越和西瓯。秦军分五路进入岭南地区,遭到当地越人的顽强抵抗。秦军进展缓慢,一时无法降服越人,以至三年不能解甲弛弩,长期处于戒备状态,久而久之,给养供应发生了困难。
  为了保证攻打岭南大军的后勤供应,秦始皇命令史禄负责转运粮饷。史禄继承秦国兴修水利事业的优良传统和经验,经过精心勘察规划,巧妙地在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关键地段,即湘江和漓江源头分水岭上,修建了著名的灵渠。史禄为解决行船的难题,在灵渠上修建了36座船闸,分段控制水位,使船只沿梯级上下,顺利通过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把华中和华南联结起来。这一条设计精巧、工程艰巨的伟大航道,直到近代还在发挥它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就是在今天,它仍然在灌溉和发电方面继续发挥效益,这不愧是水利史上的一大杰作。
  灵渠修成后,秦军加强了攻势,长驱直入,深入越人腹地,擒杀西瓯首领。在秦军强大军事力量的打击下,越人仍未屈服,他们逃入茂密的丛林中,利用熟悉地形、善于水战等优势,与秦军周旋,搞得秦军疲惫不堪,伤亡惨重,连主帅屠睢也丧了命。但秦始皇下定决心要平定岭南,不断增兵,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彻底平定了南越,并在那里设置桂林、象、南海三郡。第二年,又迁徙50万刑徒戍守岭南,与当地越人杂处,共同开发南方地区。
  在攻取岭南的同时,秦始皇派兵修筑通往云贵的道路,道宽五尺,称"五尺道"。秦军通过"五尺道"进入西南地区,迅速征服了当地少数民族,设郡立县,委任官吏统治这一地区。
  经过重10多年的北御南征,秦始皇大大扩展了秦朝的疆域,秦的版图东临大海,西至今甘肃、青海,南抵南海,北到今内蒙古以及辽东,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帝国。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