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历史朝代>> 唐朝历史

唐朝历史

公元764年仆固怀恩叛乱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8月05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广德二年(764)正月,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叛唐。回纥可汗是仆固怀恩的女婿,仆固怀恩自以为安史之乱以来,英勇力战,全家为朝廷而死者46人,女又嫁回纥,得回纥兵入援,收复两京,平定河南、河北,功大无比。而反为人诬陷,怒而上书自讼。九月二十二日,代宗遣裴遵庆至绛州慰谕怀恩,令其入朝,怀恩听信部将劝言,辞不入朝。不久,仆固怀恩引回纥、吐蕃10万余众入寇,京师震惊。代宗问郭子仪退敌方略。子仪说:怀恩不能有所作为。遂率兵在乾陵之南严阵以待,回纥、吐蕃军不战而退。永泰元年(765)九月,怀恩引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奴刺兵数十万入寇,九月八日,怀恩中途遇暴疾,死于鸣沙(今宁夏青铜峡)。
  
  首条涪陵石鱼建成
  据宋代题记,唐广德二年(764)即在长江中建有石鱼,涪陵石鱼是古代长江中游枯水位的石刻标志。位于重庆涪陵北长江江心的白鹤梁上。白鹤梁由西向东长1600米以上,与长江流向平行,南北宽10~15米,常年淹没在水下,只有某些年份冬春水位最低时,才露出江心。在梁的倾斜面上是鱼形图案与文字题记纵横交错的石刻群。已发现的鱼图中有3条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的清代双鱼,以及根据宋代题记上溯唐广德二年(764)以前所刻鱼图,具有相当于现代水尺的作用,是历代记录不同年代不同枯水位的固定标志。在已发现的宋元明清约160余条题记中,除记年月外,往往记有“双鱼已见,水到此鱼下五尺;水去鱼下七尺”等字样,留下以批长达千年以上可供分析研究的枯水位宝贵记录。

  涪陵石鱼
  在重庆涪陵长江河道中,有一块长1600多米、宽10~15米的礁石,上面刻画有表明长江枯水位的鱼形图案并有文字记载。最早的题刻为唐广德二年(764),最晚为民国时期。共有题刻163幅,为研究1200多年间的长江枯水位提供了宝贵史料。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