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先秦文学中的武与侠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4年05月30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春秋战国诸侯割据,频繁的战争为武技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文学描写创造了社会条件。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造成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繁盛的高潮,中国武侠文学的源头,也是在先秦显现勃勃生机的。

先秦散文大约可分两类:一类是孔子修删过的《春秋》等历史散文,一类是《孙子兵法》、《庄子》等说理散文。其中,前一类散文是历史上首次描写和歌颂舍生取义的侠者形象,而后一类自然是中国武学的技理基础。因此,这两类散文均为武侠文学提供了人物--侠者和武技--剑道,成为中国武侠文学的滥觞。

武与侠在先秦散文中处处可见,如在《战国策》这部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的史书中,就曾留下许多影响千秋的武侠文学篇章,塑造了众多侠者形象。其中最为突出的要算《燕策》中对侠者荆轲赴秦的描写,“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袒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发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在这种悲壮萧条的气氛中,把一个怒发冲冠、沉毅勇决的英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出来,成为千古绝响。《燕策》所写的荆轲等侠者特别是鲁仲连的倜傥奇伟、慷慨慕义、“不屈于诸侯”的精神,人物栩栩如生,维妙维肖。这些故事,状物酣畅淋漓,感情充沛沉雄,奠定了后世武侠文学汪洋恣肆的基础。

对金戈铁马的大战役的描写在《左传》中可以见到。《左传》中关于宣公十二年,晋、楚bì@①之战。其万马奔腾,战车相撞中,兵乱师朦的混乱场面的描写,虽言简而气氛场景可感可见,可谓开后代武侠文学中大X作战和马上打斗之先河,为《三国演义》、《水浒》和现代武侠小说的许多大场面的描写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如《三国演义》中,写汉末魏、蜀、吴三国纷争,以长达八回的篇幅描写大X作战,特别是对“赤壁之战”、“火烧连营”等战争场面的描写,就有对“晋、楚bì@①之战”的借鉴。

另一类散文,即说理文,对侠者的精神内涵和武技理论作了初步的阐述。孔子所推重的“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的“成人”不啻就是在推崇侠者精神。墨子的“必务求与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大害”和“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被后世的侠者奉为行为准则,而他本人也被后人称为战国时期的大侠。老、庄这两位道教尊神也都对武技理论和侠者思想内涵的形成,做出过突出贡献。庄子的《说剑篇》就是既借剑喻理又阐述击剑理论的著作,并成为后世剑侠精神的精髓。《中华武术词典》说:“……武术比试形式的广泛出现,促进了武技的发展,当时的《庄子·说剑篇》就是中国最早的剑术理论著述。”对此,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庄子·说剑篇》对“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的议论,完全是治国安邦的道理,涉及了外交、内政、用人、法制、伦理等等,唯无剑术理论;剑术理论,“应当是关于使用剑进行技击的理论,即使广义地看,至多也只是扩展到与使剑技击相关的运气、凝神以及哲学原理等”。然而《说剑篇》不单有“剑士三千,日夜相击于前”的大场面持剑相击的记载,而且还对击剑理论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如“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就指出临战之际,当不弱不虚,以不堪一击的假象导致对方判断错误、求胜心切而强攻出击,我则视其出招,避其实而就其虚,迅猛出击,“开之以利”,则虽后发而应先至,给对方以重创。因此,对《说剑篇》持“非剑术理论”的人,显然没有看到它对剑术的精辟论述和对后世剑侠文学的哺育价值。

《庄子·说剑篇》对剑术理论,特别是对击剑战术策略的论述,还可用“越女”的剑术理论得以佐证。“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目,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