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识时务、知进退、善其身——三国最聪明的人,原来是他!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7月2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易中天老师品三国:评贾诩为当时最聪明的人,称其洞悉人性,洞察人心。那么在三国那个纷乱年代,人才辈出,论智有诸葛司马周瑜近于妖,贾诩真的可称得上最聪明的人吗?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初随李榷,再从张济、张绣,后归曹操。

  《三国演义》中,贾诩一出场,三五句话就把王司徒费尽心机诛戮的董卓说活了,而且一变为四:李榷、郭汜、张济、樊稠四人在董卓死后逃往陕西,派人给王允上表求赦。王允大赦天下偏不赦此四人(王司徒短见)。李榷等没奈何正准备四散逃生时,贾诩发话了:“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于是有了犯长安这回书和其后的天下大乱。

  后来,贾诩因和李榷政见不同,离开李榷,跟从张济、张绣叔侄。

  建安二年正月,曹操起十五万大军征讨张绣。贾诩力劝张绣降操,并自往见操。曹操与贾诩一番交谈过后,十分器重,“欲用为谋士”(曹操有眼光。凡他遇见的人才,必倾心网罗,置诸翼下。),被贾诩推却。后曹操因勾搭张济亡妻、张绣之婶邹氏,致长子曹昂、拉皮条的侄子曹安民、虎将典韦皆丧于张绣、贾诩之手。

  建安三年夏四月,急欲报子、侄之仇的曹操再次兴兵征讨张绣。在贾诩的谋划下,张绣结连刘表再次击败曹操。在回答张绣问话时贾诩的一番言谈充分展示了他的识见、智慧:“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

  建安四年十二月,袁绍、曹操相拒于官渡。袁绍寄书给贾诩,欲招纳张绣。当时袁绍强而曹操弱,张绣又与曹操有仇,便欲归降袁绍。贾诩极力阻止,并说“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再次显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

  《三国演义》中,郭嘉为曹操上的“十胜十负”书极负盛名,今人皆以为它坚定了曹操击败袁绍的信心。其实坚定曹操信心的还有贾诩:“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建安十三年,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后志得意满、挟破荆州、败刘备之威势的曹操,陈兵百万,准备东击孙权。其时郭嘉已亡,曹营众谋士没一个有贾诩清醒。他劝告曹操:“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头脑发热的曹操听不进去,终招致赤壁大败。

  之后,曾被韩遂、马超打得割须弃袍的曹操靠贾诩的离间计得以分化、击败韩、马,有名的“抹书间韩遂”其实是贾诩的计谋。

  贾诩的才干,不仅得到曹操的赏识、器重,而且其子曹丕在与弟曹植的太子之争中亦时时借重贾诩。曹丕曾问计贾诩,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贾诩告诉他:“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要曹丕脚踏实地,好好做人、做人子。后来曹操就立太子之事征询贾诩,机智的贾诩一句话就把曹丕扶正:“吾常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贾诩一生智计非凡。纵观曹操帐下谋士,实无出其右者。郭嘉早夭、荀彧赐死、荀攸郁愤而终、徐庶一言不发、程昱、满宠不可相提并论。贾诩独得善终与他明识时务、低调做人、不事张扬的做人原则有关。《三国志》对其为人处事有中肯的抨价:“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此外,贾诩可说是三国谋士中最无私心、最讲职业道德之人:从李榷时,几句话弄得天下大乱;跟着张绣,打得曹操大败亏输;归曹操后,尽心尽力,尽职尽责。陈寿说他“通达权变,算无遗策”诚非虚言。于他身上,今之有心人似可悟通一二。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