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史海钩沉

史海钩沉

真实的曹操:一代强人的爱和怕

繁体中文】  作者:丫丫   发布:2015年02月0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公元220年2月22日,汉魏王曹操在邺城的西郊出殡。一代强人在自然力面前,被迫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次进退。   曹操是在1月23日于洛阳去世的,年66。《资治通鉴》记载,应在稍早一些时候,东汉的末代王朝更改了最后一个年号:“延康”。但曹操的健康每况愈下。曹操离世一个星期后,中原出现日食。   按照曹操的自述,他的人生愿望原本是“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而在他离世之前,他已是位居诸王侯之前的魏王,更是汉王朝的实际控制者。   他的遗体被运到了黄河以北的邺城,墓地的位置是曹操自己选定的。作为一个农耕社会的统治者,他在遗言中流露出对于土地的尊崇:“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因此我择定西门豹祠的西原作我的寿陵,可在高地建坟陵地基,暂不封土,也不必种树。特别不允许占民良田,破坏生产的葬俗,切记!切记!他的遗言无疑是真诚的,因为即使贵为魏王后,60多岁的曹操仍然拖着偏头疼下田躬耕。     治世: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少年的曹操伙同袁绍干过一段时间的古惑仔,但绝大多数都限于恶作剧而已。曹操出身显赫,父亲和名义上的祖父都是朝廷重臣政声很好,他和“四世三公”的袁绍一块,都属于“大院子弟”。他从小就受到当时名人的重视,太尉桥玄和名士许劭将都对他有过极高的评价。这段浑浑噩噩时光应该很快就过去了。和曹操年龄相仿的夏侯惇14岁时,杀死了侮辱自己老师的人。曹操指责他的这个堂兄弟鲁莽。夏侯很郁闷,平时比自己还鲁莽的兄长,凭什么指责自己鲁莽。   但曹操面临的毕竟是一个衰落的帝国。他很快就对当政者彻底失望了。他辞去了公职,把自己关在家里。   曹操复出是因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董卓得势后,曹操表现出了他的政治洁癖,拒绝了董卓推举的骁骑校尉,改名换姓,逃回故里。   当时,他的铁哥们夏侯惇已经在老家陈留攒了一票人马。随后曹操仍以一副“热血青年”的形象,参与了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战。在一帮政治老油条和投机者组成的盟军中,30多岁的曹操是不多的慷慨激昂者:“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但没人搭理曹操的义愤填膺,包括后来指责他是汉贼的人。曹操便自己带着人马往西进攻,但被董卓打得大败,如果不是曹洪,几乎连命都丢了。败逃的路上,士兵哗变,“太祖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乃得出营”。   史书没有交代曹操败后的“政治苦旅”。但他“热血青年”的坦荡历史,就到此为止了。再往后,他所呈现的,便是一个职业政治家的奸诈、冷酷形象。     离世: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   曹操预感到死亡的临近,是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他提出了自己陵墓的几个原则:必居瘠薄之地,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杀人无数的曹操暴露出他温情的一面。他曾在病危中唠叨:“我这一辈子,想来想去没有几个对不住的人。但是如果我死了,到了阴曹地府遇到子脩(曹昂),他如果问我,‘我妈妈在哪里呢?’我将何辞以答!”   曹操原配正室丁夫人没有生育,曹操另一位刘夫人生了曹昂和清河长公主后就死了,曹昂归丁夫人抚养,母子俩感情很深。曹操在宛城召张绣的婶婶侍寝,激怒了张绣,曹昂在兵乱中为保护曹操战死了。丁夫人为此又伤心又气愤,成天哭个没完,说:“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后来就跑回娘家去了。   过了些日子,曹操想念丁夫人了,就主动到岳父家去找。丁夫人正在织布,不搭理曹操,曹操径直走到丁夫人身后,拍着丁的肩膀,轻声地说:“跟我坐车回去吧!”丁夫人是既不回头,也不搭理曹操。曹操陪了很久小心,仍见夫人不理,就退了出去。走到门口,还是不忍心,又叫道:“真不回去了?”丁夫人还是不理他,曹操只好说了一句:“真诀矣!”失望而归。   曹操的临终温情,还表现在他对小儿子曹干的惦念上。曹死时,曹干才5岁。于是曹操又专门给曹丕下了一道遗令:“此儿3岁亡母,5岁失父,以累汝也。”因为有这道遗令,后来曹丕对曹干,颇有些“长兄如父”的样子。   但这种温情,是伴随着残酷的政治绞杀的。在确立曹丕的政治地位后,为了削弱曹植的势力,曹操先是寻找机会清除了曹植的心腹杨修,又采取了一系列象征性的手段击打曹植,曹植的妻子因为穿着华丽的衣服去铜雀台,被曹操赐死。     身后:超世之杰,酷虐变诈   曹操一生节俭,不好华丽,《魏书》说曹操后宫很少穿着华丽锦绣,鞋子都只有一种颜色,帷帐屏风坏了,也就修补一下继续用。他生前的节俭,和死后的简葬,应该是一脉相传的。   曹操最后所享有的声誉,便是他提倡的简葬。他在临终前的《遗令》中,以“天下尚未安定,未得尊古也”为由,从自己做起,对古时丧葬之礼提出了挑战。   在中学历史课本上,曹操被称为“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而在这几个大大的称号后面,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魏书》着重称扬了他的军事才能,说他“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还“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裴松之在注释《三国志》时,则突出了曹操的多才多能,说他“才力绝人”,能“手射飞鸟,躬禽猛兽”,曾经在一次狩猎中射雉六十三头;同时“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瞒传》则刻画了曹操的日常生活形象:“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与宾客欢宴时讲了一个笑话,就乐得头撞案几,头巾都沾上了汤汁。随和快乐的曹操同时又有非常危险的一面,下属中有谋划胜出他的,他就会嫉恨而借故杀害,一个昔日的仇人跪在他的面前请求宽恕,曹操却说,“跪可解死邪!”遂杀之。对此裴松之注释《三国志》时概括为四个字:“酷虐变诈”。   相较于形象和性格中的其他方面,“酷虐变诈”已经成为后世对曹操的主要认识。无论曹操如何多才多艺,如何勤俭随和,如何以“齐桓”“晋文”自况,他的形象随着《三国演义》一类民间文艺作品的流传,已被固化到了一个大奸大恶的脸谱之上。   这无疑是曹操最为害怕的,在他成功地成为国家的实际控制者之后他致力于消减自己的恐惧:他不敢放弃兵权,“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他自减食邑,以求“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在离世之前,他为自己做了“简葬”的安排,最后一次向世人表明了他追慕先贤的心思。他曾经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剖白过自己内心最大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在他身后却完全变为了现实。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