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鉴古知今>> 以史为鉴

以史为鉴

利国无能但利身

繁体中文】  作者:王学斌   发布:2013年02月18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一
    徐世昌呱呱坠地之际,“其状貌端秀,头角峥嵘,长老皆许为大器”。然而,徐的脑子却并不灵光,尤其是应试能力较差,科考每每积极参与,成绩次次名落孙山。白驹过隙,一转眼徐世昌已近而立之年,往日的那股锐气消磨大半,他也感到入阁拜相的理想似已距自己渐行渐远。
    就在徐混沌潦倒之际,生命中的贵人袁世凯不期而至。为了生计,徐四处奔波,为人充当幕宾。一次,徐赴陈州谋职,恰袁世凯亦居此地。袁本一纨绔子弟,终日呼朋引伴,骑马喝酒,临到考试之际,便请人捉刀代笔,此行径颇招致当地士绅之微词。徐世昌自然慕名而来,他与袁世凯的终生交谊也由此开始。
    从此,富家公子与穷酸书生一见如故,惺惺相惜,联手将清末政局搅了个天翻地覆。
    相识不久,徐又要赴京赶考,但苦无川资。身为“富二代”,袁世凯自然不能坐视不理,遂慷慨解囊,替徐买单,二人也不得不依依惜别,这一别竟是整整十六年!
    二
    1895年9月3日,徐、袁二人于阔别十六年后重逢。两人此时身份已是判若霄壤,一个仍是可有可无的七品闲差,一个则为朝廷新晋的练兵大臣,不过彼此间那份手足情谊却如同藏于地窖中的陈年佳酿经久弥香,愈加醇厚。眼见老大哥(徐年长袁世凯四岁)处境尴尬,袁世凯自然心有不忍,决定好好拉兄弟一把。袁世凯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带徐世昌广交朋友。
    正是凭袁之引介,徐世昌与陈炽、康有为、文廷式、梁启超、沈增植兄弟、李提摩太、李佳白、杨锐、郑孝胥等人交往,很快融入当时主流社交圈中。
    之后的故事似乎大家都耳熟能详,袁举荐徐入自己幕府,助其小站练兵。经过几番锤炼,徐终成大器,一跃成为清末政坛炙手可热的大人物。应当说,若无袁之倾力提携,绝对不可能有日后之徐世昌。
    清末官场,有两条所谓仕途之终南捷径:一是商部,载振把持;一是北洋,袁世凯掌控。载振乃庆亲王奕劻之子,袁世凯同奕劻早已沆瀣一气,与振贝子也是拜把子兄弟。作为袁的好哥们,徐世昌也尽享近水楼台之便利,有机会染指这两条捷径,成为潜规则的受益者。1903年,载振出任商部尚书,开始招兵买马。他屡次听袁世凯讲徐如何贤能,怎样高明,于是特保授徐为商部左丞,这在当时政界可谓轰动性事件。徐之前仅是六品撰修,一跃破格升为三品商部大吏,这在整个清代也堪称异数。
    此后徐之仕途可谓一片光明,其为官之道也愈发纯熟老练。
    三
    来自基层,熟悉社会各种势力的运作机制;位极人臣,洞察朝中皇亲国戚的实际情形;工于心计,深谙政治斗争的游戏规则;深藏不露,终日一副老成持重的忠臣形象。具备如此出众的综合素质,袁世凯自然将徐世昌引为心腹。
    自从被载沣罢免后,袁世凯便蛰伏彰德,垂钓洹上,静观时局,伺机复出。而为他暗地里运作此事者正是徐世昌,他实乃袁安插于清廷内的线人。
    武昌首义爆发后,举国响应,清廷顿时方寸大乱。徐与袁心中早有默契,听闻风声有变,立即活跃起来,他联合奕勖、那桐,四处散播“收拾残局,非袁不可”的论调。载沣出于无奈,只得授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让他主持大局。孰知袁世凯奉诏后,却故意徘徊观望,以“步履维艰”为借口迟迟不上任。这可急坏了徐世昌,他赶忙微服出京,赴彰德劝袁出山(一说是朝廷命徐世昌到彰德请袁复出)。此事在其日记中只字未提,可见极为隐秘。
    看见徐老哥赶来,袁心知时机已到,遂接受任命,独揽大权。而徐世昌这边,则继续充当“内鬼”。可笑的是,清皇室居然依旧蒙在鼓里,先是破例赏赐徐世昌入值用膳之特权,后又授予他太子太保之殊荣,大有托孤之意。孰料徐并非妙手神医,实为催命郎中。正是他忙前忙后,打通关节,袁世凯逼清室退位的计划才得以进展顺利。甚至在溥仪的退位诏书上,徐也做了手脚。诏书末尾有这么一句:“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远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游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通览此句,徐意在强调袁之政权乃取之于清廷,并非得之于民军。万一革命党人中途反悔,不兑现让袁世凯出任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承诺,那么这诏书即为其食言之明证。也就意味着如果真到了那一步,袁世凯就可以“名正言顺”撇开革命党,单独组织新政府。徐世昌实在是老谋深算,棋高一着!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宣布共和。面对这一旷古巨变,徐世昌在日记中仅淡淡的留下这么一笔:“今日奉旨宣布共和政体,组织临时政府。”
    四
    待到江山易手、袁氏当国之际,徐世昌这位功勋卓著的幕后卧底却没有走向台前,与老弟一同享受胜利果实,而是独自远赴青岛,俨然以清室遗老自居。当然,徐氏此举多有掩人耳目之意,以消弭世人对他助袁篡权行径之怀疑。实际上,在泡海澡、吹海风、赏海景、尝海鲜之余,徐无时不忘出山一事。l914年,徐终于耐不住寂寞,就任袁政府的国务卿。
    虽然深知袁世凯并不真心倾服共和,但一向自信对老弟知根知底的徐世昌,竟未发觉袁心怀称帝之意。1915年底,当得知袁世凯意欲复辟时,徐曾力劝他打消此念头。孰料这位老弟充耳不闻,一意孤行,徐只得辞去国务卿一职,暂隐田园。1916年1月26日,徐世昌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很耐人玩味:“世界上有三种有志之人:一为有志仙佛之人,一为有志圣贤之人,一为有志帝王之人。求为仙佛之人多则国弱,求为圣贤之人多则国治,求为帝王之人多则国乱,世之操治化教育之权者盍审诸。”
    想必此刻徐之内心当是万流奔涌,又恨又怕。恨的是袁世凯不听劝告,帝制自为;怕的是小老弟众叛亲离,不得善终。毕竟当初是自己甘作推手,亲手把袁世凯一步步送到了这万丈深渊的边缘。
    孰料一语竟成谶。6月6日,当袁世凯于惊恐郁愤中撒手人寰的消息传来,徐写道:“数十年老友一旦怛化,为之痛哭!”
    大概此时徐世昌的肠子都悔青了吧?呜呼!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摘自《书屋》)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