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传统文化>> 道德文化

道德文化

淺談道德文化的脈絡

繁体中文】  作者:劉永東   发布:2015年09月25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摘要: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經過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對民族的發展做出了主導性的貢獻。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就以其特有的傳承方式延續著。歷史的興衰,曾經的輝煌,都濃縮在一個個繁體文字組成的歷史當中。其中任何一個文字的信息量都足以讓人折服,足以使人感動。如果將濃縮文化的文字比做“龍井”茶,那麼想要知道它最初的清香,就得汲取“龍井”的泉水,再加上內心的炙熱來品嘗悠遠的真香。從伏羲到黃帝,從黃帝到老子,從《老子》到《老子·德道經》,從道德文化到德慧智教育理念,都能感受到“修之身”文化的熱力,分明感受到中華道德文化的脈絡在為整個民族運行氣血。

關鍵字:文化脈絡 道德文化 濃縮 修之身 德慧智教育理念

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曾經出現過人們公認的文明脈系有四個:中華文明、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正是這四根擎天柱,曾經支撐起了文明的天空。隨著時空的變遷,花開花落,流水東去。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都如雲煙散去,只留下些許遺跡讓考古學家和現代的人們浮想聯翩,只能在遺跡中尋找著曾經的輝煌、猜想著曾經的偉岸、讚歎著曾經的智慧。只有中華文明還在照耀著這方熱土,溫暖著炎黃子孫,同時這份飽含古代東方文明智慧的熱源,溫暖了探求和皈依她的後來者,也引起了世界各國學者的關注和研究。從此遙遠的芳香將再次撲面而來,東方文明的香火日漸昌盛。

其他三大文明的歸去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缺憾,那麼中華文明的香火為何能以其神秘而旺盛的生命力得到延續和傳承?這就不得不引發人類的思考和研究。

在人類何去何從的歸屬問題上,我們的祖先早已為後代子孫規劃了宏偉的藍圖,傳承不息的經典為後代文明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奠基。在東方文化的發展上,《老子?德道經》、《莊子》、《周易》、《大學》、《中庸》等經典著作,所樹立的典範在歷史各個時期都以其智慧的光芒照亮著人們前行的足跡。

翻開歷史的畫卷,在無數次野蠻與文明的鏖戰中,文明總是以慈愛般的包容教化著野蠻,人類的文明成果時而被野蠻搶奪利用,時而又被失去市場的野蠻乖順地交還于文明。就這樣,大鋸的兩端是文明和野蠻,兩隻大手割鋸著大自然賜予萬物的時光。淌下的鋸末並沒有風化而後遺失,而是被史學家裝入發展史的百寶囊中,一代代的傳承和借鑒。這就形成了文明的脈絡,也是主流文化的脈絡。中華民族的道德文化脈絡中清晰可見的有三大穴位。正是這三大穴位造就了中華民族的輝煌。

一、伏羲的易道文化

上古時期的伏羲文化以八卦、河圖、洛書描繪出古人樸素的自然奧秘。

《周易·系辭下》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史記·太史公自序》說:“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東漢王充《論衡·作對篇》說:“《易》言伏羲作八卦。前是未有八卦,伏羲造之,故曰作也。”伏羲氏始作八卦,標誌著先民認識水準的突進,對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有特殊的意義。對立統一的陰陽八卦思想,構成了中華民族認識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獨特模式,對中國傳統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創立和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因此伏羲被譽為“人文始祖”。

對伏羲始作八卦,從先秦的《易經》,漢朝的《緯書》,直至清代的解經著作,歷代學者都是眾口一詞,認為是無可置疑的。古人和大自然的聯繫相當緊密,他們對自然的感知能力比現代人要敏銳得多。而面對大自然留給人類的各種各樣的疑問,伏羲氏在質樸、簡易,在無常規模式局限的文化環境中,思考和探索;在凡人俗事背後找到一個思維的至高點,對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行深層次的洞悉和考察,從而感悟到天地萬物運行變化的規律,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陰”和“陽”這兩個最基本的元素,並用八卦這種特殊“語言”表達出來。除此之外伏羲還發明造就工具,制嫁娶之禮,造書契。《周易·系辭下》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這裏所說的“後世聖人”指的就是伏羲。原始時代,結繩記事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現象,具體辦法大致是大事結大結,小事結小結,有些還在繩上印染不同的顏色作為輔助,同時結繩還有計數的功用。伏羲造書契,指的是契刻符號,有什麼事非記不可,就先用一個特定的符號刻或畫在什麼東西上,這可比結繩記事簡捷方便多了。其實八卦就有書契的功能。和伏羲時代相對應的秦安大地灣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刻在陶器上的幾十種符號,雖暫時難以證明就是文字的前身,但說明那個時代表示簡單思想的符號還是有的。創曆法、制琴作樂、嘗百藥、制九針、創立醫學,立占筮之法,創立占卜學,立九部、設六佐、分部管理部族事務等。以伏羲氏為代表的遠古先民們,在長期的生存和治世中,創造了亙古常新的伏羲文化。伏羲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在許多典籍中都有記載。唐代歷史學家司馬貞的《補史記?三皇本記》中載:伏羲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作三十五弦之瑟。”這對伏羲文化的內涵和核心內容作了清晰豐富的描述。

伏羲氏在中華民族追求文明和進步的進程中,具有奠基和啟蒙之功。可以說,伏羲是中華民族早期文明的創始人,是漁、牧、農業生產的先行者,是中華民族起源時期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先驅及社會制度的奠基者。伏羲的活動,充滿了創造精神、奉獻精神與和諧精神,從身體力行到抽象思維,從蛇圖騰到象徵中華民族的龍圖騰,從具體實踐到現象概括,從單一部族到多民族大融合,伏羲作為具有偉德的民族領袖和創世聖人,作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發明創造者,作為各民族團結協作、尋求生存與發展的歷史象徵,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和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中,伏羲文化始終是本源文化,因其固有的創造性和實踐性,相容並蓄的人文精神和認識世界的科學性,又使之具有強烈的多民族文化的認同性和強大發展的生命力。

二、黃帝的法道文化

說起黃帝,炎黃子孫在心理上都有一種歸屬感。在太昊伏羲氏之後,出現了一位以修身理念為百姓造福的首領,這位聖人以他修之身的確切感受以及歧伯、雷公、廣成子的智慧,創造了當時的太平盛世,“以百姓之心為心”①的執政措施贏得了百姓的愛戴。他的著作包括哲學、陰陽、政治、軍事、天文、曆譜、五行、雜占與醫經、氣功、按摩等著作共13類37種。具體有:《黃帝四經》(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已于馬王堆漢墓出土;《黃帝銘》六篇存《金人銘》、《巾幾銘》兩篇;《歸藏》、《黃帝君臣》、《雜黃帝》、《力牧》、《黃帝泰素》、《黃帝說》、《黃帝》、《封胡》、《風後?握奇經》、《鬼容區》、玄女《陰符經》、《蚩尤》、《行軍秘術》、《盤盂篇》、《黃帝雜子氣》、《泰階六符》、《黃帝五家曆》、《黃帝陰陽》、《黃帝諸子論陰陽》、《風後孤虛》、《黃帝長柳占夢》、《黃帝內經》、《外經》、《脈經》、《泰始黃帝扁鵲俞木付方》、《神農黃帝食禁》、《天老雜子陰陽》、《黃帝三王養陽方》、《黃帝雜子步引》、《黃帝岐伯按摩》、《黃帝雜子19家方》、《黃帝雜子芝菌》、《難經》等。其中《黃帝內經》至今還作為中醫的框架龍骨,指導和造福著他的子孫們。特別值得稱道的是。《黃帝四經》所言“修身平天下”的大道,亦為當今修身治世之經典。

《抱樸子內篇?極言》中介紹說:“昔黃帝生而能言,役使百靈,可謂天授自然之體也,猶複不能端坐而得道。故陟王屋而受丹經,到鼎湖而飛流珠,登崆峒而問廣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適東岱而奉中黃,入金穀而咨涓子,論道養則資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訪山稽、力牧,講占候則詢風後,著體診則受雷岐,審攻戰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則記白澤之辭,相地理則書青烏之說,救傷殘則綴金冶之術。故能畢該秘要,窮道盡真,遂升龍以高躋,與天地乎罔極也。”

難怪乎我們的軒轅祖能成為一代聖人,千古一帝。生下來就會說話,能夠役使物靈,這都是上天所授、先天帶來的。像這樣的聖人也不能端坐在那裏而“天人合一”,為了教化百姓先後到過王屋山、鼎湖,崆峒山的聞名於世正是軒轅氏勤苦于修身而教化萬民不朽功績的旁白。有一位聖人在那裏曾經將修身寶典傳授於他,這位聖人就是富有傳奇色彩的高真廣成子。軒轅祖在廣成子那裏點燃了心中的聖燈,於是神州大地上又一次出現和諧的樂土。

這位聖人在完成使命後乘龍歸位,中華文明的香火自此以後彰顯於顓頊②乃至於堯舜。自禹帝以後世風日下,道德日漸下滑,空前絕後的和諧與文明逐漸在鏖戰撕殺中蛻變,中華歷史由此更多的出現了血腥,人類在背離大道,丟棄修身,私心貪欲沒有扼制的膨脹,最終導致整個社會盲目地彼此敵視,相互仇殺。文明在野蠻的撕殺中痛苦掙扎。於是中華大地再次翹首上蒼,歷史註定將有一位令世界注目的智慧偉岸,擔當起教化民眾的重任。天際的一道靈光直指神州,一位上天賦予重任的文化巨人將應運而生。

三、老子的德道文化

大周朝的史官老子接見了遠道而來問道的孔子,孔子將老子的垂化稀釋成儒學的種子並播撒于中華大地,他的辛勤付出得到神州大地認可。“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③聞到血腥前奏後史官騎著青牛西出函谷,關令尹喜看到紫氣東來,感覺到夢想將圓。帶著隨從跪求老子自然天道之學,從此,五千言充滿輝煌智慧的巨著------《老子?德道經》開始造福于中華大地。

老子用他那通天徹地,縱貫古今的大慧大智,上承伏羲的易道文化和黃帝的法道文化,在整個世界文化轉型的“軸心時代”中,為了不使中華道德根文化枯爛,避免道德文化基因的徹底異變,他悄然來到了這一個“軸心時代”,創立出無比精湛的德道文化思想,撰寫出《老子·德道經》五千言,用她既作為最精闢的東方學宣言,同時又將至簡至易的修身方法隱藏於五千言之中,從而作為中華民族道德根文化承上啟下、繼往開來、不至於斷滅的瑰寶。成為軸心時代東方文化“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老子·德道經》)的真正軸心,然後又悄然地離去。

漢代的文景時期將《老子?德道經》演化為太平盛世;唐朝的貞觀時期將《老子?德道經》解讀成天下樂土。日月交替,朝代轉換。這期間,也出現過不和諧的音符,但都沒有成為主流,野蠻也曾想奪取文明的桂冠。但中華文明以其強大旺盛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以及攝人心魂的魅力和芳香使自身得以傳承和延續。到宋代以後,遊牧文明的嫩草彌漫了整個中華大地,偉大的道德文化被束之高閣。但這棵巨樹並沒有倒下,只是進入了休眠,在休眠中等待運勢的到來。

自此中國的發展逐漸轉向低糜,四大發明成了昔日的話題。西方的雄起給中國帶來了災難,炎黃子孫的心靈被扭曲,大清帝國在哭泣中尋找出路。然而幾百年的離道失德,遠離“修之身”實踐的大清要員們在軟弱中消沉,鴉片麻痹了他們的中樞,由於內心缺乏精神營養,良知良能得不到伸張,這諸多因素使他們在痛苦中走入墓穴。在經歷了短暫的民國時期後,中華民族才開始走向新的歷史時期,休眠了近千年偉大復興的夢想註定要在此時發芽。

老子的思想在兩千多年以來,由於整個社會完全丟棄了“尊道貴德”這個根本,拋棄了老子所說的“尊道貴德”、“修之身,其德乃真”(《老子?德道經》)實踐修身的法則,不能進入“天人合一”的狀態進行感格、體悟,所以直到今天依然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歷代學者和帝王考證、評述的論著可以說是汗牛充棟,特別是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隨著馬王堆帛書本和郭店竹簡本的相繼出土,更成為國內外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大大推進了《老子·德道經》和老子思想的研究。但是,縱觀諸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發現有兩個重要的不足:一是研究的基礎版本為西晉時代王弼勘校的《老子》,這個版本已流行近兩千年,雖然有的學者發現,它在篇章編連方面多有顛倒錯落之處,但從沒有學者敢於按內容和邏輯作重編之嘗試,以致嚴重影響了讀者把握全書之思想脈絡;二是研究《老子·德道經》的著述多是文人、學者所為,由於種種原因,對《老子·德道經》的研究呈現出許多歷史局限性,對老子思想的評述,特別是批補,亦多有偏頗之處。古人說過:“未曾修身莫解老”。《老子·德道經》的提法,更符合自然大道的规仪。

老子當時把“德篇”放在前“道篇”在後,就是想告訴世人和後人,至簡至易的“道”要掌握他,只有通過修養“德”,也就是以“德”進“道”,“五德”具備,就是第一章所闡釋的“仁、義、禮、智、信”都齊備了,才能夠有資格通過“德”。“德”豐滿了以後,才能夠品嘗“道”的滋味,知道“道”是怎麼運行。也正如篇中所言“道生之,而德畜之”,無一不包含著大道的深情厚愛。因為“道”不可言,言語道斷,他這個境界已經沒辦法用語言來描述了,那麼就要用“德”去體會(《老子?德道經》)。

我們的祖先以“修之身,其德乃真” 、“尊道貴德”為道德文化的核心和實踐修身的法則,指引給天下萬物蒼生,如何與道融合,與道親近。如果我們還不能正確的解讀,依然用陰我心主事,最終成為“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的寫照。由此也可以得出,德篇在前,道篇在後“修之身”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至此我們就會明白:中國文化體系的根本,就是道和德,無可非議地就是伏羲的易道文化、黃帝的法道文化、老子的德道文化共同凝聚而成的道德根文化、中國道德根文化的基因庫,全部都囊括在《易經》、《黃帝四經》、《老子?德道經》三部著名的經典之中,既豐富又簡單。在東方文化的脈絡中,同時也清晰地看出,他們都是以“修之身,其德乃真”為核心的德道文化。

反思當代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方便幸福的同時,發展的局限性和人類精神信仰的缺乏也匆匆趕來給人們出了考題,環境的污染,氣候的異常,道德的滑坡,歪理邪說的橫行等等,給和諧帶來了諸多艱深問題,人類永遠都無法滿足的貪欲和私心,純潔心靈對大道自然信仰的蒙塵,終於使祖先們順應自然大道而開創的文明扭曲變型,離道失德,使整個社會從此不再順天應人,道德根文化的基因從此開始丟失、異化、變形。古人說:“天性,人也;人心,機也。”④這一切艱深問題的出現是因為人的自身。人是有自然屬性的,要解決諸多的艱深還得從人心著手。儘管天道慈悲誕生老子,留下五千言闡明德道文化之路是社會的根本,留下“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老子?德道經》)的諄諄勸誡警示,並且指明“修之身,其德乃真”。但如果不能以“修之身”的方法來解讀老子,即使窮盡一生的智慧,也難以窺視老子思想的本真奧儀。

人類要完善自我,就得實踐道德。道德昌盛才是人類心靈真正的解脫,道德昌盛才是社會和諧的根本保障。只有教化人民學習道德、實踐道德、以“修之身文化”為主導文化、從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質,才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出路,道德文化的復興、全民道德素質的提高,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保障。

老子所揭示的本質是德。德,就是人類精神的食糧,德的品格就是能量的承載體。我們現在正處於老子所揭示的“忠信之泊,而亂之首也”這樣一種狀態之中。近百年來,由於教育的變革、西方文化的滲透,把傳統的道德文化沖蕩的七零八落,丟失了道德根文化的滋養,使我們的民族嚴重地缺乏精神的食糧,使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中、身國之內,都不善於主動地去獲得精神的營養,所以我們才顯得才竭智枯!近百年來,我們沒有科學創造力,其中的原因都是因為精神文化領域的營養,我們處在一種匱乏的狀態,不能主動地去獲得,只是拼命地去消耗體內的儲存。那麼如何才能使我們的精神受到道德的滋養呢?

中國古代是靠慧識產生科學創造力,慧智同步開發,慧智雙用,這種創造力具有穩定性和持續性。這也是中國十六世紀以前科技文化領先於世界其他民族的原因。誦讀和聽誦經典,能夠開啟先天的慧性;誦讀和聽誦經典,能夠彌補五德的不足。在我們的精神系統中,天然地具備著兩套思維模式,這就是慧識模式的“思”和智識模式的“想”。無為無思的狀態就是慧識狀態,有為有想的狀態就是智識狀態。西方是靠直覺靈感產生科學創造力,這種創造力並不穩定。大腦深層慧性的開發,必須依賴道德心靈能量的支撐,慧心開而大慧生。慧心供應能量,而大腦調集使用。一元的德和道是物質能量,是啟迪、生養道德心靈和慧性、慧識的營養源泉,而道德心靈慧性又是大腦“慧智雙運”能量的供給站,心與腦在這個基礎上的相通,“心為神髒,腦為神腑”(《黃帝內經》)心與腦協調和諧,才能教育出、培養出大智慧。這種開發培養如果一旦形成,將會遠勝於西方對直覺與靈感培養的模式,使整個民族的科學創造力迅速提升,並且重新走在世界文明發展的前列。

運用《老子?德道經》這一萬經之王,建設道德的心靈和開啟慧心之竅;

運用《周易》對自然規律的揭示,開啟慧智頭腦,建立天人合一的理念;

運用《大學》、《中庸》、《論語》培育儒者的品格與風骨,成為入世精英;

運用《黃帝內經》醫典之祖,確立正確的生命觀,造就生命科學的人才。⑤

至此,被閹割和肢解了近千年的《老子?德道經》終將顯現出他那慈祥的本真面孔,將以最初的真灼溫度和樸素馨香來溫暖炎黃子孫渴望和諧昌盛的心靈。

至此,文化脈絡的思路逐漸清晰,醫治道德滑坡的穴位已被找准,深藏在身邊的千年美酒已被開啟;剩下的只是需要我們來搓撚銀針,剩下的只是需要我們來開懷暢飲。

注釋:

出自:《老子?德道經》熊春錦校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頁。

發音:zhuan xu (專須)五帝(黃帝、帝嚳、唐堯、虞舜、瑞頊)之一。

③出自:《老子?德道經》熊春錦校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頁。

④出自:《黃帝·陰符經》黃帝著三秦出版社 1993年版。

⑤出自:《國學道德經典導讀》熊春錦著 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版序第1頁、第3頁。

參考文獻:

《老子·德道經》,熊春錦校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版。

《黃帝·陰符經》,黃帝著,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

《黃帝四經》黃帝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莊子》,孫通海譯注,中華書局出版,2007年版。

《周易全譯》,徐子宏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四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中華書局出版社,1983年版。

《中華國學道德根》,熊春錦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版。

《國學道德經典導讀》,熊春錦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版。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