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东北文化

东北文化

二人转名词术词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说口:

是二人转形成地方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通常所说的唱、扮、说、舞“四功”中的“说”,指的就是“说口”,甚至认为,“唱丑唱丑,必得说口,不说口不算唱丑。”唱上装的不“说口”,只给下装“勾口”或“捧口”。建国以后,伴随着二人转艺术的新发展,“说口”已经突破了下装说,上装捧或勾的局限,在好多演出当中,旦角也有“说口”。“说口”的种类和名称,一些艺人和研究者的说法还略有分岐,尤其是对于重要名词术语更欠规范化。一般来说,大致可以分人成口、零口、专口、脏口和新口。对于二人转的“说口”,建国以后,陆续地发表了不少史料和专著。如:王铁夫在《二人转研究》中,有关于“说口”的论述;王肯记录整理的《二人转史料》第一集中,有关于“丑”、“口”和“相”的论述;王兆一记录整理的《二人转史料》第二集在李青山谈艺部分中,有关于“二人转的说口”的论述;王桔记录整理的《松辽艺话》中,有刘士德关于“套子口”、“零口”、“定口”的论述;黑龙江省文化局、中国曲协黑龙江分会编印的《北曲史料》(二)为蔡兴林、苏凤林编著的《二人转的“说口”》专集;吉林省群众艺术馆和吉林省戏曲学校都编印过关于二人转“说口”的讲义与教材;吉林省艺术研究所顾玉增编内部出版的《二人转传统说口汇编》。(于永江);《关于写二人转的“小帽”和“说口”》(于永江);《要逗得有意义,要逗得有风趣》(于永江);《谈二人转“说口”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白万程);《论“说口若悬河”》。(王兆一);《说口与相声》(耿瑛);《二人转说口杂谈》(李微);《二人转“说口”艺术的新发展》(白万程)等。

成口:

也叫“整口”、“平口”、“套子口”、“文明口”。这类口多半是一段完整的故事或笑话,独立成章,成套成段,而且还有固定的台词,包括讲故事、说相声、绕口令、对对联、破谜儿、说大实话、说玄话、说笑话、说颠倒话等等。便大部分与正文无关,是穿插在演唱当中的一个独立的小段。

胡胡腔:

二人转主要曲调。节奏欢快、红火。旋律跳跃性大、高亢、豪放。大多用于二人转节目的开头,适于交待故事的时间、地点、背景、环境以及主题。〔头板胡胡腔〕第一句多是散板搭调起唱,演员边唱边舞。〔胡胡腔〕是上、下句曲体结构带行腔的曲调,上句尾音落“2”,下句尾音落“1”,适于七字句和十字句唱词。〔胡胡腔〕曲调丰富、板腔颇多。有〔头板胡胡腔〕、〔二板胡胡腔〕、〔三板胡胡腔〕和〔快板胡胡腔〕。此外,由于流传地域的不同,发展程度的差异和各种流派的存在,所以,还有〔南边道胡胡腔〕、〔大尾巴胡胡腔〕、〔对花胡胡腔〕、〔干板胡胡腔〕等多种变化形式。

喇叭牌子:

又名〔车趟子〕。二人转常用曲调。它有三种板腔:4/4节拍(击三节板)的,通常称之为“喇叭牌子”;2/4节拍(击一顶一)的,是“二流水喇叭牌子”,俗称〔开调〕;还有一种1/4节拍的,叫“快板喇叭牌双”。〔喇叭牌子〕由上、下两句构成一番,来回反复演唱,每句唱腔后面均有个由喇叭为主奏乐器的过门,“喇叭牌子”即由此得名。《喇叭牌子》唱腔曲调喜庆、明朗,过门节奏鲜明,旋律形象欢快,动作性感较强,长于刻化赶车、撑船、行路、攀山等活动行为,即长于表现“观街景”、“路途篇”,是名符其实的“车趟子”,它确有一种车马行进的形象和气氛。〔喇叭牌子〕是“莲花落”的一个老曲牌。评剧和二人转现在还同时使用它,但都各自作了相应的发展和变化。

平蹬步:

步法之一。两脚在一条线上,交替向前迈步。膝盖先屈后伸,脚跟向前蹬,脚尖向上翘,是一种很俏的步法。

踮步:

步法之一。向前迈步时,脚跟抬起,脚掌着地,身材矮小的演员常用此种步法。

颤步:

步法之一。向前迈步时,脚跟抬起,脚掌着地,用脚掌和小腿的力量上下颤动,在一拍中可颤动两次或多次,此种步法有时在唱小帽时,或在表现一些彩旦的角色时用。

跺步:

步法之一。向前迈步时,全脚落地要顿促有力,跺步时双膝先屈后伸。一只脚跺步为单跺步,双脚跺步为双跺步,两脚向前交替跺步为连跺步。单跺步在传统二人转表演中,一般用在长劲、提神或交换动作的地方。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