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赣文化

赣文化

探索江西的门神文化(一)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门神最早出现在《山海经》里。大约在公元7世纪,中国人将文字图像反刻在木板上加墨印刷,发明了雕版印刷术。直到清代,木雕版印刷才将门神们千里迢迢请到了江西,腾云或者驾雾跃上百姓家门,专司驱妖压邪、镇宅平安。然而,当门神在现代社会仅仅成为一个吉祥符号时,木雕版刻印的门神已然随着“破四旧”的烈火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还能让古老的木雕版门神复活吗?

【门神难觅】

大门上,炯炯有神的门神,守卫着全家的安宁,直至褪去了鲜艳的红色。挂满红灯笼的市场上,贴有金粉品种多样的精美门神画依然深受欢迎。中国隋朝的雕版印刷术,更新了世界文化的传播途径。在用机器印刷年画的今天,我们也不禁想找到已是满手老茧的木版门神工匠。可是,木版年画仿佛在江西这片土地上渐渐被遗忘,难觅踪影。

与古代门神擦肩而过

2月11日,南昌市万寿宫商贸城内,出售年画的店铺挂着琳琅满目的年画。对联、鞭炮、鲤鱼、门神,各种红彤彤的年画,充满着喜庆,每个摊铺前,都挤满了选购年画的人们。

在万寿宫经营年画十多年的史老板告诉我们,如今的年画品种越来越多,尤其是门神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制作也更为精美。其中,财神也成为最受欢迎的门神了。但江西已经很少有印制门神的厂家,附近的店 铺都是从浙江、广东等地进购。

奔波于曾经出现过雕版门神的地方,我们也始终没有找到雕版印制门神的作坊,甚至见不到过去用雕版印制的那种门神。直到在樟树市版画协会,才知道版画艺术家陈正元还保留着清末时期的门神雕版。

据原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陈正元先生说,“文革”期间,一次破四旧的展览中,几十块独具民间风俗的门神雕版用板车拖到了博物馆,展览结束后,这些门神雕版随着其他代表“四旧”的东西,一起在码头附近被烧毁。陈正元当时只是在樟树采茶剧团做美术设计工作,并在作展览的博物馆租了间房画画。当他看到从各地收集来的门神雕版即将焚毁,便偷偷留了两块下来。日后,这两块雕版,就作了他作画时用的垫板。正是这两块“垫板”,可能就是江西硕果仅存的两块门神题材木雕版了。陈正元告诉我们,“由于时间较久,门神雕版上的画已经有些模糊,但通过雕版上人物手持的鞭子判断,应该是门神尉迟恭。”。定居在厦门的陈正元先生通过电话告诉我们,这两块古代木雕版只有等他回江西才能让我们亲眼目睹。

难寻聂公庙古作坊街

“明末清初,樟树已是江南木版年画的集散地之一,樟树木版年画和湖南滩头年画齐名,在中国木版年画中占一席之地”。聂公庙原有一个古老的作坊街,但如今这里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据了解,明末清初时期,在樟树市二码头聂公庙一带,有数十家年画作坊,印卖门神、钟馗、观音、财神、关帝、葛仙翁、天官赐福、金玉满堂、年年有余、龙凤呈祥、春牛图等。当时的一个作坊,每天至少可以印制200至300张年画。

然而,如今的聂公庙已经不复存在。站在清江边,过去的聂公庙已经变成了拦洪墙,没有留下一丝过去的痕迹。只有泛黄的江水,仿佛还在诉说着过去。往昔每逢迎新前夕,人们来到这里赶集。每一个印制门神的作坊以及出售年画的小摊、店铺前,都水泄不通。喧闹的人声,让人们感受到过年的喜庆,商贩们的吆喝声,更让整个集市热闹非凡。

江水拍打岸边的声音,将我们拉回冷清的码头。陈正元先生说,聂公庙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开拓海南的将军聂友所建。传说,聂友是樟树人,有次在射鹿的时候,他发现了一只白鹿,当他一箭射中白鹿后,走进一看,却发现射中的是一棵樟树。当地人认为这棵樟树是妖,便用砍刀砍树,没想到,这樟树不但砍后自动愈合,而且还会流血。自此以后,当地人便把此地改名为“樟树”。过去的聂公庙有不少制作和卖门神的商贩,周围还有灯笼街、鲜鱼街、满洲街等街市,是当时最繁华的地带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聂公庙被拆,之后建起了拦洪墙,随着环城公路的建成,城市的中心开始东移,聂公庙也成为人们逐渐忘却的记忆。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