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赣文化

赣文化

武宁的民歌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武宁的民歌,绝大多数都以七言五句为一支,这在形式上与赣南山歌有显著的不同,而且其它各地的民歌,五句一支的也很少见。其次在形式上还可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天花乱坠歌,另一类是排歌,天花乱坠歌是每支独立的,排歌则是十支或十二支串起来成为一排。这种歌多半以十二个月或以从一到十的数字成排,也有按四季成排的,还有几十支乃至成万串连成排的,这种歌类似于叙事诗,也仿佛是弹词唱本。其名目有《刘三姐》、《海棠花》、《梁祝故事》、《麻麻雨仔洒鸳鸯》等等。我曾听人唱过《刘三姐》,其情节与解放后编演的电影故事大不相同,完全是一部情真意切、大胆相爱的恋情故事,并非拿“当代鸿儒”开开玩笑的有政治倾向的情节。

武宁民歌大部分都是以男女恋情为主题,而且多是已婚男女的婚外之爱。今天用历史眼光来纠查,它反映了封建包办婚姻的不合理,证明包办婚姻普遍建立不了真正的爱情,迫使已婚男女另觅新欢。当然,这也只不过说明这类民歌产生的原因,至于广泛流传之后,它又倒转来推波助澜,加深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关于这一点我是亲身领会过的,当我还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儿童时,这种民歌还相当盛行,它与茶戏相配合,成为青年男女接触的媒介。不过这里要说明,茶戏在它的早期,都是些宣扬忠孝节义的整本戏,并没有诲淫的内容,只是到晚期为了取悦某些野性不驯的观众,才出现了一些淫秽无聊的散龆,如《监生调情》、《茶客游湖》、 《三宝游春》、《四哥叹情》、《宝童送茶》(实际是金莲送茶)等,这类戏为数并不多,但却败坏了茶戏的名声。

我在七十年代,下放故乡农村长达十一年。曾经注意到:不健康的老茶戏,没有人唱了,不健康的老民歌,也再听不到声音。而地方的青年男女,作风也大大改变了。这固然主要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废除了封建包办婚姻的伟大成果,但也可能与不演唱那些不健康的民歌、茶戏、多少有点关系。我这么说, 目的并不是要给传统的民间艺术泼冷水,而是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激浊扬清,注意改革。武宁民歌最大的优点,是在风格上继承了自《诗经》以来的比兴传统。比如:

“野鸡过畈头耽耽, 姣莲约我初二三, 初三初四都过了, 初五初六又无闲,  自己无妻靠姐难。”

这里第一句是因物起兴的兴体,对歌的内容富有象征意义,但都不是比方。下面这—首就完全是用比的手法:

“唱只歌来解新鲜,  海水烧茶不用盐,  雪里磨刀不用水,  好汉连姐不要钱,  烈马回头不要鞭。”

用兴的手法的还有:

“一根丝茅长上天,  丑丑歌仔无万千,  南京北京唱个转,  武宁县里唱三年,  还有三句好歌做盘缠”。

还有属于兴与赋两种手法之间的一种:

“清早起来雾露天, 翻过岭仔看同年, 同年赖我合得同年嫂, 何曾何曾真何曾, 如何对得我同年”。  这里所谓赋,照诗经的说法,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也就是说既不用因物起兴,也不用借物打比,你干脆有什么说什么好了。一切诗歌都离不开这三种写作手法,但比较起来,兴与赋更为可贵, 《诗经》的第一篇“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就是因物起兴的佳作。整个周南召南诸篇,全都是兴比手法,所以孔子特别欣赏二南,并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欤”。因而二南是(诗经)的精华。民歌之所以值得重视,也就是因为它有许多佳作继承了我国的诗歌传统,所谓“礼失而求诸野”,也就是我们今天不应忘记民间文学价值的理由。

武宁民歌,有许多是出于农村文人的仿作,语言文白相间,脱去了农民的朴素气氛,失掉了自然美,这里我就录下这类的排歌一篇,以作本文的结束。

正月与姐耍私情,姐在房中面麒麟,画虎画皮难面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不知姐心对何人。二月与姐耍私情,破鞋破袜上姐门。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劝姐交个有钱人。三月与姐耍私情,郎打金钗上姐门,郎说钱财如粪土,姐说仁义值千金,费了铜钱又费心。四月与姐耍私情,大水漫到姐家门,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反反复复不是人。五月与姐耍私情,龙船下水闹纷纷,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趱旧人,一朝天子一朝臣。六月与姐耍私情,郎插柳树姐遮阴,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荫树下说私情。七月与姐耍私情,我姐住在半山林,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只重衣衫不重人。八月与姐耍私情,云遮中秋月不明,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不照悄哥照何入?九月与蛆耍私情,重阳制酒闹纷纷,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无钱说话也不灵。十月与姐耍私情,十月有个小阳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早生贵子跳龙门。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