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

太行堤名的由来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太行堤,现指长垣大车集至延津魏丘集的44公里堤防,实际上只管理到封丘黄德,主要利用近33公里,其余残堤被地方政府以历史文物加以保护。

该堤始建于明弘治年间,为弘治七年(1494年)副都御史刘大夏治河时主持修建。起自河南延津县北胙城,“历滑县、长垣、东明、曹州、曹县抵虞城,凡三百六十里”。至清代,又多次加修。清咸丰五年,河决铜瓦厢,中间一段被河水冲毁,今存上下两段。上段起自河南延津县胙城,过封丘,至长垣大车集。下段起自山东东明县阎家潭,经曹县、单县,止于江苏丰县五神庙。

1956年第二次大复堤时,为防止黄河自天然文岩渠入黄口倒灌北溢,对延津魏丘集至大车集堤身残缺严重的近33公里太行堤进行了补残加固。延津县境太行堤,因当时该县无治河管理机构,未进行加固修缮。魏丘集以上太行堤因损毁严重,难见堤形,而未统计在内。1961年,对该堤段实施了锥探灌浆。

1974年第三次大复堤后,按北岸长垣临黄堤的大车集村0+000桩号的设计水位,以万分之一倒比降向上游反推水位,王堤口以下堤顶超高洪水位2.5米,王堤口以上为2米,实际加培大堤长近22公里。

1983年,对长垣县境内的22公里堤段进行了培修。2000年,安排培修10公里。

以上即为太行堤的堤防沿革。

至于太行堤的名称,传说源于汉光武帝刘秀之口。汉代中叶,刘秀平定王莽篡朝造成的疮痍之后,一为巡视各地民情,一为拜谒先祖之陵。一路东巡,到汉皇故里参拜祖陵,答谢庇佑之恩。谒陵之后,见陵后之间水势汹汹,黄河之水时有侵夺,对祖陵构成很大威胁,于是下令军民共建,筑起一道长长的大堤,意在保护汉皇祖陵永不受水侵害。在为该堤定名时,他看到该堤自西南而东北逶迤而去,犹如山峦叠嶂,其走向与晋冀之地的太行山脉遥相呼应,遂将此堤定名为“太行堤”。从单县境内流入,经由复新河直泄南阳湖的河流则称“太行堤河”。

然而,事实上位处江苏丰县境内太行堤河系1782年(清乾隆47年)、1851年(清咸丰元年)间黄河两次决口所形成的自然河流。原从西南向东北流泄,直入昭阳湖。清咸丰年间改入复新河,为复新河流域最大的支流。现该河自山东省单县浮岗,经赵庄南、常店南至孙套楼汇入复新河。

复新河前称玉带河,清朝末年称新河,民国年间改称复新河。复新河发源于砀山县玄帝庙。1851年(清咸丰元年)黄河从蟠龙集决口形成。

据此看,“太行堤”为汉光武帝刘秀定名,并不足信。但有没有参考价值呢?要弄清这一问题,尚需更加有力的佐证。下面我们不妨从成书于清初的《读史方舆纪要》和《明史》两本巨著入手,做一探讨。

《读史方舆纪要》中有两处提到太行堤,一是在写刘大夏治河筑堤时说:“又筑西长堤,起河南胙城,经滑、长垣、东明、曹、单诸县,下尽徐州,亘三百六十里,谓之太行堤,凡五旬而功毕。”二是在写万历年间的河患时说:“明年(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复决苏庄,冲入沛县太行堤在县西北,灌昭阳湖,入夏镇俱详漕河,横冲运道……”《明史·河渠志》中有一处提到太行堤:“化龙(李化龙,万历三十一年任总理河道)甫至,河大决单县苏家庄及曹县缕堤,又决沛县四铺口太行堤,灌昭阳湖,入夏镇,横冲运道。”这里讲的也是万历三十一年单县苏家庄决口。

《读史方舆纪要》约成书于1692年,为清初顾祖禹所撰写。为编撰这本巨型历史地理著作,顾祖禹先后查阅了二十一史和100多种地志,旁征博引,取材十分广泛。同时,他也比较注重实地考察,凡外出有便必观览城廓,而且对于山川、道里、关津无不注意察看。且作深入调查,无论过往商旅、征戍之夫,乃至与客人谈论时都注意对地理状况的异同进行考核。因此,该书长期以来以内容丰富、地名齐全、考订精详、结构严密而著称,被后人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至今仍是历史地理学者乃至研究历史、经济、军事的学者们必读的重要参考书。

《明史》成书于1735年,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历史状况的纪传体通史。

对比这两本书对太行堤的有关记述,用以说明其名称的由来十分必要,也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首先两本书对刘大夏治河筑堤和万历三十一年单县苏家庄决口均有明确的记述,具有可比性。《读史方舆纪要》中明确指出刘大夏所筑的延津至徐州长堤名为太行堤,但《明史·河渠志》在谈及该段堤防时则未写明具体称谓。《明史》,主要依据史料编修而成。该段堤防没有标明名称,很可能与明代官方史料未留具体名称有关。如现今黄河下游的堤防,除依据历史保留了部分堤段的堤名外,绝大部分堤段并没有名称。在谈及时,只是依据其所在区域而冠名,或直接指出大堤桩号,如郑州大堤、开封大堤等。《读史方舆纪要》则以实地考察见长,可能当地百姓就是这么称呼的,顾祖禹也就如实记录了下来。因此,这里只存在有官方和百姓对堤防称呼的有别而已。

那么为什么在写到万历三十一年单县苏家庄决口时两本书都提到了太行堤呢?

这就与汉光武帝刘秀定名太行堤的传说有关了。

黄河夺淮入海的历史可追溯至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的酸枣决口。《史记·封禅书》记载,酸枣决口后“今河溢通泗”。泗水,是淮河的主要支流,既通泗,也势必入淮。此后,黄河曾长时期夺淮入海,而明、清两代尤甚。江苏丰县为汉祖陵所在,为避免祖陵被泛滥的黄河水所淹,修筑堤防就成为汉帝王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把巍巍的太行山与堤防联系起来也就不足为怪了。当然,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永久的期盼。另外,延津至徐州长堤自刘大夏建成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确实起到了防止黄河决口北犯的作用,由此及彼,长垣大车集至延津魏丘集(在明清时期则更长)就被人们称为太行堤了。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