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

千年古渡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八百里秦川孕育了三秦大地上的最大平原,一条悠悠荡荡的河流穿其而过,从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开始,13个王朝曾在这里演绎风云历史。虽然经历了周、秦、汉、唐两千多年的风云变幻,但这条大河上一个曾经往来人丁默不起眼的渡口却如石子入水似的永远沉淀在了三秦儿女的心中,成为“关中八景”之一,它就是咸阳古渡。

  咸阳市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中部,地处九宗山之南,渭河以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因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交通方便,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凭借这里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里书写了中国的第一次统一。渭水流经咸阳城区南侧,水势舒缓,又在这里折向东北,正好构成关中东西大路的分界线。由于渭河季节性水位落差较大,常常舟桥并用。冬春两季多从便桥通行;夏秋两季多靠船摆渡。因此,自古中原穿越关中往来于西北西南,均由此处渡渭。咸阳便成为西出阳关,北上萧关,东至长安,直抵中原的交通枢纽。

  两千多年的岁月沧桑,咸阳古渡经历了从秦代的“横桥”到西汉的“渭桥”,从唐代的“便桥”到明、清时期的“古渡口”。古渡与历代所建木桥、石桥互为映衬,互为补充,相伴而生。特别是汉唐时期,古渡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桥头堡。千年岁月,沧海桑田,到了明代,以前的渡口早已消失。明嘉靖年间,在咸阳城东南重建渡口,当时石砌护堤,构筑码头,既有帆船点点,又有舟作浮桥,冬春过桥,夏秋行舟,人来车往,一片繁忙景象。不仅日夜车马喧闹,渡业繁荣,且垂柳夹岸,景色宜人。有文赞曰:“往来名利之客络绎不绝,沽舟泛泛,渔艇悠悠。黑鳗赤鲤,浮沉于绿水之中,白鹭青鸟,出没于烟波之上。樵士羊肠而往,牧童牛背而归。歌喧斗草,曲唱采莲。助诗家无限精神,是为一景。”清人朱集义在《渭阳古渡》诗中写道:“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江上太公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

  咸阳古渡自成一景,不单指古渡行人过往的景象,而是泛指咸阳周围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文物胜迹,其景重在一个古字。人们站在古渡遗址上,可以追溯秦汉往事,群雄争霸,楚汉相争,秦失其鹿,汉武称雄。忆历史风云,看今朝,虽山水依旧,但已物是人非了,只有终南山最清楚淹没在历史烟云中的争鸣,然而它却无语。汤汤渭水虽然经历了年年花开花落似的膨胀萎缩,却仍是“悠悠事旋空,寒声尽夜流”,一副事不关己的情景。难怪唐代诗人刘沦在《咸阳怀古》中感叹:“经过此地无穷事,一望凄然感废兴。渭水故都秦二世,咸阳秋草汉诸陵。天空绝塞闻边雁,叶尽孤村见夜灯。风景苍苍多少恨,寒山平半出黄云。”

  由于几千年来的物换星移,渭河曾多次改道北移。因此,咸阳古渡的具体位置已经难以考证,昔日风光只能从有关史书的记载中和历代诗文笔墨中去探寻。如今,渭河水瘦弱得像一位老者。咸阳市渭河上相继架起了咸阳桥、秦都桥、渭城桥三座现代化公路大桥以及数座铁路、高速公路大桥,绵延百里的渭河上下,只留下了渺渺的几条旧船还保留着古渡船摆的痕迹,古渡踪影已经难觅。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关中八景”之一,如今来咸阳的游客还常常要寻访古渡遗迹,抒发怀古之情。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