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

曾姓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曾姓人口在中华姓氏中新排序第32位,总人口大约在600万,分布很广,在川、湘、赣、粤地区最有影响。

一、出自姒姓。夏朝初,发明甑的氏族称曾人,是姒姓部落的一支。《元和姓纂》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鄫,春秋时为莒所灭,子孙以曾为氏。”《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曾,妫姓。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鲁襄公六年,莒灭鄫。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中华姓氏大典》曰:“鄫国:地在今山东枣庄市旧峄县东。”大禹的后裔、夏朝贤君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缯,子爵,缯子国在今河南方城北,缯、鄫、曾古时通用,也称鄫子国。商朝初,鄫国北迁于新郑与新密市之间的曾水。商朝末,东迁于今河南柘城于安徽亳州之间的层邱,鄫子国是商朝的盟国。西周初,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北迁到山东枣庄一带。春秋后期鲁襄公六年,即公元前567年被莒国所灭,鄫太子巫逃往鲁国。为示不忘先祖,于是将‘鄫’字去掉耳旁作为自己的姓氏,曾姓由此产生。太子巫成为此支曾姓的始祖。 二、出自姬姓。周穆王南征江淮时,移封诸姬姓侯国于汉阳一带。穆王之裔于缯邱,今河南方城北的姒姓鄫国故地。因扶立周平王有功,封为侯爵,一度强盛。后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亦称曾姓。(见袁义达、张诚著,《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汉族曾姓都是黄帝后裔,因而有“天下无二曾”的说法。

曾姓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河南、山东一带。秦汉时期,曾姓向河北、陕西、湖南、江西等地迁移,尤其在江西地区繁衍昌盛。至晋朝,从江西向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四川、广东扩展。唐朝末期,由江西迁往福建、广东。清初进入台湾。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曾姓历代名人159名。比如: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曾点(曾参的父亲),曾参,是孔子的弟子,名气不小,因此被有些曾氏人信奉为始祖。孔、孟、颜、曾四姓相通。曾参的15世孙曾据不愿为王莽效力,南迁至庐陵,传三代至曾丞,担任尚书,生三子分别迁居湘、闽、粤。后汉有尚书令曾伟。宋代有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巩弟曾布官至同知枢密院事,水稻专家曾安止,宰相、政治家曾公亮,他的三个儿子曾孝宽、曾孝广、曾孝蕴同朝为官,曾姓一鸣惊人,名垂青史;曾肇是有名的文学家,登科的曾致尧、曾巩尚、曾文举。曾悟、曾志兄弟及其一家49多人死于抗金保宋的战斗中。南宋诗人曾几。元朝散曲家曾瑞、肖像画家曾琼、著作《孽海花》的作家曾朴。明朝兵部侍郎曾铣、画家曾鲸、学者曾鲁。清朝,曾静是学者,曾廷枚是艺术家,曾纪绎是外交家,曾铸是实业家,清末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人物、湘军首领曾国藩以及兄弟曾国荃、曾国华,同朝为官,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是清末著名外交家、曾纪鸿在数学领域颇有成就,孙辈中有诗人曾广约。曾孙辈中曾宝荪是中国第一位获得伦敦大学理科学士学位的女性,曾昭抡是著名学者。又有曾国葆、太平天国将领曾天养,道光年间湖南武冈农民起义首领曾如柱。近现代曾姓海外华侨以及居住在台湾、香港、澳门的曾姓同胞,优秀人才不少。

曾姓郡望:鲁郡(今山东曲阜一带)、天水郡(今甘肃通渭县西北)、庐陵郡(今江西吉水东北)、鲁阳县(今鲁山县)、南阳郡(今南阳)等。其堂号: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的工夫,每天从个人方面检查自己:(1)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呢?(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过信呢?(3)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呢?故得名)、鲁阳堂。

其常用楹联:望居鲁郡;源起鄫国。道统绍一贯之传师孔友颜来者直开思孟;文章擅八家之誉接韩步柳同时并驾欧苏(曾氏祠联)。修省有三当以身重;忠恕惟一自出心传(曾子祠联)。浴乎沂风乎舞雩襟怀阔达(春秋时鲁国名士曾点孔子弟子);治其国平其天下学业贯通(春秋末鲁国宗圣曾参,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著的。其中阐述了治国、平天下之道)。经讲武英特赐三品章服(宋代端明殿学士曾公亮,为政有能声。至夜户不闭。特赐二品章服);文有正印雄列八大名家(宋代文学家曾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宗传内无双学士;圣教中第一名贤(台湾屏东市曾氏大宗祠联)。三千上客绥纷至;百万财源滚滚来(小说《孽海花》(曾朴著)诗联句)。海客高谈惊四座;宗华芳讯报三千。得体绍百年前辈(宋代翰林学士曾肇的事典);精勤侈万卷藏书。南丰撰史;西府迎亲。两浙屏藩;三班判押。才遇天麟地凤;志在赣水春风。良田无晚岁,大厦须异材。(曾国藩撰)。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萁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付儿曹(曾国藩父亲撰)。

从大槐树迁民曾姓后裔分布于苏、皖、豫、冀、陕等地。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