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

吕姓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吕姓人口在中华姓氏中排为第42大姓,分布较广,以山东、河南居多。其来源较多。

一、出自姜姓。史载,炎帝的后裔、共工氏的堂孙伯益,因忠心耿耿辅佐尧、舜、禹三代帝王而被赐姓为姜,赐氏为吕,封为吕侯。这就是吕姓的最早来源。吕侯的直系后裔建立了吕国,先在山西南部活动,后迁到河南南阳一带。吕侯的支系子孙吕尚(即姜尚、姜子牙)因辅佐周文王、协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为齐侯。后来吕国被灭,吕国后代子孙均以国号为姓氏,齐国灭亡后也有一部分人以吕为姓。这部分人构成了吕姓的主脉。

二、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今陕西咸阳之北),封于亲属。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魏国旧地,建立毕国。改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春秋时,魏为晋地。晋景公时大夫魏錡食采于吕(今山西霍县西南),号吕錡,其子吕相之后以吕为氏(见《偃师姓氏源流》)。《中国姓氏地图》记载:“续封吕国故地的姬姓,也有一支融入到了吕姓中。”

三、为其他姓氏所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姓氏汉化改革中,将鲜卑族中的比丘氏、副吕氏、叱吕氏、俟吕陵氏、叱吕引氏集体改为吕姓,定居于伊洛河两岸。后周时,鲜卑族将另一支俟吕氏、三字姓俟吕陵氏也改为吕姓。氐、黎、彝、回、土、满、蒙古、土家、朝鲜、台湾土著、东汉东越、白马、羌,东晋休官族等民族中都有吕姓。

台湾吕姓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曾被改用宫川、宫本等日本姓,直至1945年台湾光复后,才恢复原来的吕姓。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吕姓历代名人250名。吕姓名人多掌大权。秦代有相国吕不韦,是吕国亡后吕氏家族的第一位显赫人物;西汉的吕后(高祖皇后吕雉,今山东省单县人)及其家族显赫一时,只差一步,刘氏江山就要改姓吕了。东汉有大司马吕范、吕岱,南齐时的尚书右丞吕文显,北魏时的成武侯吕洛,以及吕安、吕忱、吕思礼、吕道贵;十六国时期,吕光割据凉州,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肃宗时,吕湮任丞相。宋朝太宗时,吕余庆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吕蒙正三度为相,之后吕端继任为相,宋太宗曾赞他“大事不糊涂”。他的侄子吕夷简在天圣中期拜为丞相。吕惠卿在神宗时居相位,因大力支持王安石变法,有“护法善神”之称。在宋朝担任过宰相之职的吕姓族人还有吕公著,大臣吕大防、吕颐浩。另有不少彪炳史册的武将,除吕尚之外还有: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吕臣,西汉周吕侯吕泽、建成侯吕释,汉末三国时期的温州侯吕布、南郡太守吕蒙等。还有:西晋文学家吕忱;唐朝哲学家吕才、学者吕大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北宋制定《吕氏乡约》的陕西蓝田人吕大钧兄弟,南宋诗人吕本中,哲学家、文学家吕祖谦;明朝画家吕纪,学者吕坤,戏曲理论家、作家吕天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吕留成等。菲律宾、香港、澳门有吕姓巨富。

吕姓郡望:河东郡(今山西夏县西北)、淮南郡(今安徽寿县)、东平郡(今山东中部)、金华县(今浙江金华一带)、晋江县(今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下游)。其堂号:“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业的基础)、“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较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其常用楹联:老弃钓竿荣佐帝(吕尚的事典);少交中散喜多才(三国魏东平人吕安,有济世之念。少时与才子、中散大夫嵇康友善)。岳阳仙客(唐朝京兆人吕洞宾,号纯阳子,两举进士不第,浪游江湖,修道于终南山,有剑术,百岁童颜。传为八仙之一);渭水耆英(吕尚的事典)。字林千古典(晋代文学家吕忱,作《字林》,增补了《说文》);韵集五卷书(晋代音韵学家吕静,为吕忱之弟,编有《韵集》五卷)。夹带储贤推圣功之雅量(北宋大臣吕蒙正,字圣功,洛阳人,太平兴国进士第一,以敢言著称,曾三任宰相,知人善荐,辞官回乡时还以“弭兵省财,古今上策”为言);立朝正色懔晦叔之遗风(北宋大臣吕公著,字晦叔,进士出身,与司马光并为宰相,司马光死后,独秉朝政,续废王安石新科举法)。春秋既成难增减一字(战国末秦国大臣吕不韦,尝著《吕氏春秋》,置于咸阳之城门,曰:“有能增减一字者,予千金”);阴阳刻定悉参订五经(唐朝太常博士吕才,受诏删定阴阳家书,诏颁天下)。视富贵如浮云人间清福(吕洞宾的事典);寄耕渔以笑咏隐逸高风(宋朝隐士吕徵之,居石山中,以耕渔自给)。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明朝名人吕留良自题联)。万山来天际;一石压江流(当代历史学家吕振羽自题联)。九霄离海峤;一息到天池(宋朝状元吕溱诗,仁宗曾对此诗大加赞赏,特点为状元)。

从大槐树迁民吕姓后裔分布于鲁、豫、冀、陕、京、津、皖等地。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