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几位京剧界名家的故居百顺胡同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旧社会北京居民住家的地点与其从事的行业有关,也就是在某行业中工作就集中在某个地区住。那些大业主们,都远离本行业一般群众的住所,而住在另一地方的深宅大院。

像戏曲界的演员,大都集中住在正阳门外的西南一带,这与戏园的地点有关。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记载:“戏园,当年内城禁止,唯正阳门外最盛。属于大栅栏内五处:曰庆乐、曰庆和、曰广德、曰三庆、曰同乐轩。粮食店有中和。街东之园有三:肉市之广和楼,鲜鱼口之天乐,抄手胡同内裕兴园……。”戏园之多而集中,这证实正阳门外最繁华,所以,那些历史上有名的“四大徽班”的班址都在这一带。如“三庆班”原在韩家潭,后迁百顺胡同。“四喜班”在陕西巷。“春台班”在石头胡同。“和春班”在李铁拐斜街。这些班社除排戏之外还设有下处(集体宿舍),一些基层演员等人居住在那里。中、上层演员则在附近租房(或买房)居住。

我家祖居在北京天桥“迟家胡同”(今永安路)25号。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我祖父迁居于百顺胡同20号(今门牌39号)。这是三北、三南、一东、一西的小四合院。我是1922年出生在这个院落的。

这院的东房一间,京剧小生张宝昆曾住过(他就逝世在这里)。后来,我们把这间作厨房使用了。

我们的东隔壁也是一所小四合院,周长顺(演武旦后改老旦)住过这里。在我家往西(现门牌55号)是人称之为“老夫子”陈德霖先生的住所。这里南房外墙有几块护墙石桩很好辨认。

“斌庆社”科班

百顺胡同西口内路南第一家是俞家(今门牌40号),是俞菊笙(即武生俞毛包)故居,这也是“春台班”的旧址。他死后,其子俞振庭居此。

这房子进大门就下台阶,院内比胡同的路面低,这叫“倒下门”。东西厢房都是三间。以南房为上, 是三大间,中间有后门是过厅,直到后院,那里是南房三间并有三间楼房。西边有一小院有南北房共四间。在东边是个大院,有南、北、西房,这就是《斌庆社科班》。上百个学生都住在这个院里。他们在这练功、学戏、排戏等活动。这个科班长期在大栅栏“广德楼”演出,既培养出本科的学员,也培养外来搭班的演员,如李万春先生十三岁来京就在这个科班演出。

我启蒙读书的私塾

俞家的东隔壁是门内分东、西两个院的四合院(今门牌38号)。西院是我的堂二祖父迟振清居住,他是京剧文乐。东院是我堂三祖父迟振源(月亭)居住,是京剧武生。

二祖父早亡,三祖父后来迁居“校尉营”,乃将此房租出。上房三大间租给一位苏州人汪先生,他在这里开了个私塾。我八岁时就在这里启蒙读书。我的同学有于世文同志等人。

四箴堂与福寿班的旧址

“四箴堂”是京剧老生前三杰之一程长庚的“堂号”。他的“堂号”代表了他本人。据说当年他演出时的“戏报”就写“四箴堂”,不写他的名字。

自1790年“三庆班”进京后受到观众喜爱,在北京扎下了根,由高朗亭掌班。他去世后由陈金彩接任,班址在“韩家潭胡同”。此后由程长庚掌班,人称他“大老板”,便迁至“百顺胡同”(今门牌34号)。不久,他又办了“四箴堂科班”,招收学员来学京剧。人们都把“科班”称为“小三庆”,培养出一批艺术高超的演员。

在旧社会的私人班社有兴有衰。程长庚去世后,三庆班几度恢复,未能再展雄风。这所房产卖与了我的堂曾祖迟韵卿(京剧老生)。不久成立了《福寿班》。这是由俞菊笙、余玉琴、陆华云、贾丽川、胡喜禄、陈德霖、迟韵卿等人集资组成的。前中院是演员业务活动的场所。后院成立了“福寿科班”招收了一批学员。

以上两个“科班”并没有独立演出,就好象是现在剧团办的“学员班”,随着大团作配角演员,或在前场演一出小武戏。

清末,迟韵卿去世,《福寿班》随之夭亡。民国初年时,房子租给了一苏州人,改为妓院。七·七事变后被韩国人所占据开了花酒馆。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作“中西旅馆”,直至解放初期关闭。现在已成居民“大杂院”。再往东路南有鲍吉祥先生和名花旦杨朵仙(杨宝忠、杨宝森的祖父)的故居。杨住的是一个大四合院(今门牌28号)。

除此之外我还听说杨月楼、汪桂芬、徐宝芳、胡素仙、万盏灯(李紫珊)都曾在这里住过。

“百顺胡同”的后街“韩家潭”、“大万廊营”等地,都有很多老艺人的住所,可算是当年梨园艺人的聚居之地。

注:本文作者迟金声先生,出身于梨园世家,他是马连良先生的弟子,颇通马派艺术。他在退休前曾是北京京剧院的一级导演,导演过《三打陶三春》、《沙家浜》等剧。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