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溯源—天心阁寻找左宗棠(二)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左太傅祠只余记忆碎片

(一)


清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公元1885年9月5日)清晨,74岁的湘人左宗棠停止了最后的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他一死,意味着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倒下了。而拥有“二等恪靖侯、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一等轻骑都尉、赏穿黄马褂、两江总督、南洋通商事务大臣”等七个头衔的左宗棠,这个风光了半生的男人,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清光绪十一年八月十九日(公元1885年9月27日),清廷诏谕:追赠左宗棠为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谥文襄,建立专祠。湖南当局择定在北正街西侧西园一带建祠。光绪十八年(1892年)左公祠竣工,清廷礼部将之列入每年春秋两季祀典。

据陈先枢、金豫北编著的《长沙地名古迹揽胜》记载,当时的左祠占地约60亩,正门坐西朝东,上书“左太傅祠”。正殿坐北朝南,背靠城墙,殿内有用檀木雕成的左宗棠塑像,外穿礼服,礼服一年四季都要更换。塑像形象威严,双目炯炯有神,手脚甚至可以活动。祠内有池塘、假石山、石舫。

1938年,祠堂建筑被毁。20世纪50年代,左祠旧址被改建为工人文化宫,即今天的长沙市第二工人文化宫。

(二)

工人文化宫当然不会是原来左祠的模样。只是,当记者找到第二工人文化宫时,却发现今天的文化宫,也已不是原来的那个文化宫了。

5月31日是端午节。83岁的谢老先生像往常一样,来到位于自己家附近的第二工人文化宫,走一走,和一些退休的老人下下棋。对于第二工人文化宫,老人非常熟悉:“这里以前是左宗棠祠,后来改成了文化宫。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经常到这里来开会,工会也经常到这里组织活动,那时这里还是蛮宽敞的。”

上世纪50年代,谢老先生当是个精力充沛的后生。一晃50年过去,年轻后生变成了垂垂老者,而年轻后生当年经常造访的工人文化宫,竟然也变得让今日的他难以相认了——游泳池,拆了,取而代之的是高高的住宅楼;电影院早就不放电影了,改成了舞厅;活动楼则变成了某医药公司办公楼兼仓库……只有那一堆假石山还保持着原样,难得的是,它竟然还是原左宗棠祠内的旧物。只是,假石山上的“假山危险,严禁攀爬”以及附近的“危险!小心玻璃掉下来”的严厉警告,让人不由头皮一紧,对这百年古物望而却步。

左太傅祠的曾经存在,还对其附近街巷的取名产生过影响。比如文化宫南侧的街巷,先是被改称“左文襄祠巷”,“文革”后改名“群力里”巷,如今群力里巷口还有一个门楼,其上的对联“群策群力维护社会稳定,敢抓敢管确保一方平安”看上去正与“群力里”这个名称相唱和。而现在,“群力里”巷又改回了“左文襄祠”巷的旧名。

这实际上是一条死胡同的小巷,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取名上很是与时俱进了一把。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