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人文历史—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之历史溯源与比较(七)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黄培云作为中南矿冶学院分管科学研究工作的副院长,为实现中南矿冶学院进入全国重点院校的行列以后,要培养出学部委员(院士)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工作。中南矿冶学院有没有成长为学部委员(院士)的苗子?答案是肯定的。问题是要去发现、培养,要创造出学部委员(院士)成长的气候和土壤。为此中南矿冶学院做了三件事。这三件事都是1977年以后黄培云担任分管科研的副院长和校学术委员主任期间实施的。第一件事是及时恢复中南矿冶学院学报、及时向国外公开发行。当时,知识分子发表文章难的问题非常突出。学校为了给广大教师发表学术论文提供舞台,于1977年恢复了停刊15年的中南矿冶学院学报,具体工作由黄培云负责。黄培云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和投入。他认为:一个学校的学报是一个大舞台,不仅是教师展示自己学术水平的场所,也是一个学校向外界传递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还是一个学校提高声誉的最好途径。他号召全校教师把自己的优秀成果撰写的学术论文在中南矿冶学院学报上发表。他以身作则,带头实施。所以中南矿冶学院学报的质量是比较高的。自1980年向国外公开发行以来,美国一些大学的图书馆就陈列着中南矿冶学院学报,并且成为美国工程索引(EI)最早收录的中国期刊之一。这就是中南工业大学在1989年的“学术榜”排名中名列第8、在1990年“EI”排名中位居第2、在1992年“科学”杂志“中国科技论文排名”中居第11位的秘密。也是中南工业大学的优秀人才被学术界承认的秘密,还是“中南矿冶学院学报”成为世界六大检索系统的(座上客)(1991年)、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2年),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3年)的秘密。这个秘密的策划者就是黄培云。

   第二件事是开展学术大讨论,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正当中南矿冶学院在1978年职称晋升中大破论资排辈、立按贡献优先晋升职称之际,1979年署假,中南矿冶学院校园内又出现了不少大字报。其内容不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政治观点,而是针对一些在科研工作中取得成就的教师所发表的论文中的观点的批判文章。其来势之猛,是学校领导始未料到的。作为科研主管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主任,他清醒地认识到,不管大字报的内容是否错误,这种形式是不好的,但又不能压制,只能因势利导。当时,我国正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学校借这股东风,决定在全校开展一场学术大讨论,并约法三章:辩论时,不带政治观点,不要带“派性”,不要打棍子。由黄培云主持,参加者100余人,为期两天。参加讨论的双方以及应邀人员,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受益非浅。通过这场学术大讨论,明辨了是非,增强了团结,活跃了学术气氛,大大激发了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为中南矿冶学院的优秀人才成长为两院院士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第三件事是建立研究室,营造优秀人才发展的舞台。通过办好“中南矿冶学院学报”,开展学术大讨论,创造了良好的学术发展软环境,一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了让这些在科研方面已有建树的教师更快地成长,学校进一步为他们营造发展的舞台;给他们编制,配备助手,提供场地,组建研究室。1979年在新材料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粉末冶金研究所;1980年又新建了6个研究室,其中两个研究室是以课题为基础建立的。这在当时来说,需要勇气和胆量。这些研究室(所)为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工业大学以至中南大学一批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获得国家级奖励、成长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两院院士提供了舞台。院士不是孤家寡人,而是一个学术群体的代表,没有一个为某一领域而奋斗的群体,院士绝对不可能产生。这就是中南工业大学能培养出10多名两院院士的秘诀,

   在中南矿冶学院办学理念的接力赛中,跑第一棒的陈新民,其功绩是:在中南矿冶学院里,千方百计地营造清华氛围,注入清华精神,为中南矿冶学院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理念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跑第二棒的唐楠屏,其功绩在于事事以清华为榜样,发誓要培养出学部委员(院士),把中南矿冶学院跻入全国重点学校行列,为中南矿冶学院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跑第三棒的黄培云,其功绩在于继承了两位前任的办学理念,在把中南矿冶学院办成一个名符其实的全国重点大学的过程中,在发现、培养两院院士的后备队伍中,成绩卓著。

   在中南矿冶学院三位建校元老相继离任以后,他们的办学理念谁来继承和发展?这不用担心。因为陈新民、唐楠屏和黄培云三位元老的办学理念已渗透到中南矿冶学院每一个成员的血液中。接替这一重任的是王淀佐。他不仅继承了他们的办学理念,而且发展了他们的办学理念,并形成了明确的办学目标。提出了创一流的新理念和培养了创一流的接班人。为中南矿冶学院?D?D中南工业大学?D?D中南大学的发展注入了永不枯竭的原动力。

   中南矿冶学院成为全国重点院校以后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是不是保住这个全国重点院校的桂冠就行了?王淀佐上任以后冷静地思考这一问题。当时的中南矿冶学院已在冶金部的管辖下改为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国务院下属工业部)管辖。王淀佐来中南矿冶学院上学之前曾在冶金部有色司工作,后又当过冶金部分管有色金属工业的李华副部长的秘书,对于有色金属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清楚。一个拥有10亿人口的大国,在发达国家认为是“夕阳”专业的地、采、选、冶专业,仍然是“朝阳”专业;无论人类社会进入到何等发达的程度,总离不开起码的物质条件的生产。如何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这些基础物质生产部门,就是中南矿冶学院这所全国唯一的有色金属工业系统全国重点院校的重任。与此“重大历史责任”相匹配的学校发展目标就不能只是“全国重点院校”而已,而是要跻入国内一流大学的行列。创办一流大学的理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其时机选择在1985年校庆33周年之际。其内容是:“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