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

荆风楚俗—端午:呼唤远古之精魂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龙舟基地锣鼓喧天、房前屋后艾草飘香、屈子诗篇吟诵陶然……在屈子故里秭归,四处弥漫着浓浓的端午气息。今年的端午,秭归人过得比以往更热闹。“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5月30日一大早,秭归茅坪镇望西祥老汉一家就为着包粽子忙开了,上好的糯米、宽宽的蓼叶、红红的蒸枣早就准备好了。“棱角分明的外形,象征着屈原刚直不阿的性格;雪白的糯米,意味着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红枣象征着屈原对楚国的一颗赤诚之心。”小孙儿认真地听爷爷讲粽子的来历。

和包粽子、挂艾草、喝雄黄酒等纪念方式相比,群体性的游江招魂、赛龙舟则显得隆重壮观。

5月31日,数万秭归人聚集徐家冲港湾,龙舟一字排开,静静等待着招魂时刻。“我哥哟,回哟嗬,听我说哟,嘿嗬哟!”上午9时许,一声声深情的呼唤响起,颜色各异的龙舟齐齐竖起“魂兮归来”的招魂幡,以白龙为首的龙舟在江中缓行环游。环游完毕,人们又一次深情地唱起“招魂歌”,满怀崇敬之情把预先备好的粽子纷纷投入江中。

游江招魂的龙舟一靠岸,竞渡的枪声想起,港湾里传来雨点般的号子声。“哎划、哎划……”炎炎烈日下,龙舟手们铆足了劲,船桨齐动,水花飞天,龙舟劈波斩浪,如箭一般向前进发。寂静的港湾里一时热闹非凡,江上龙舟飞渡,岸上人山人海,加油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屈原的诗篇流传千古,办诗会是秭归人欢度端午最独特的形式。5月31日下午,秭归凤凰山上,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开始了。“时维五月兮,节届端阳;竞渡龙舟兮,吊古忠良……”诗人们用自己创作的佳句凭吊屈原。这些诗人大多来自骚坛诗社,骚坛诗社是屈原诞生地——屈原镇乐平里的一个地道的农民诗社。

秭归人对屈原的缅怀之情超过别处,端午节也过得异常浓重。秭归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五月十五、五月二十五分别为“头端阳”、“大端阳”和“末端阳”,端午节的热闹气氛一直要持续20多天。

[新闻解读]

我们为何过端午?

2000多年前,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逐江而去,许多年以来,每逢他离去的日子,人们都要举行各种仪式,以此呼唤他远去的灵魂。一个人的祭日演变成一个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这在世界上并不多见。

我们为何要纪念屈原?因为他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值得每一个华夏子孙铭刻在心并发扬光大,他开启的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根基。

我们纪念屈原,因为他无论身处何境,对普通民众始终如一的关怀与深切的同情,其心忧天下,关心民生疾苦的人文情怀值得永世流芳。

我们纪念屈原,还因为他坚韧顽强的求索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注重眼前利益,心态浮躁的当代社会,这种坚持真理以求自我完善的人格精神尤其值得发扬。

纪念屈原,所以过端午,但过端午并不仅仅因为此。

端午是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以往,端午节的味道曾经很浓厚,但近些年来,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现代人被浓厚的商业气息团团包围。在现在的年轻人中,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备受追捧,但有人连端午节是农历哪天都不知道。在现代化汹涌澎湃的潮水冲击下,几千年来口传身授的民族民间活态文化传统正面临着急剧的流变,传统文化的遗失已经到了让人心痛的地步。

传统文化传达着一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格与气质,是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和根基。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精神和灵魂。

近日,端午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令人欣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它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智慧的体现。对传承民族文化精华,彰显民族个性内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是对一个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我们过端午,是对远古流传下来的民族精魂的呼唤。


[小资料]

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至少有四五种说法: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