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闽文化

闽文化

泉州提线木偶戏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泉州傀儡戏,古称“悬丝傀儡”,今称提线木偶戏。源于秦汉。晋唐时随中原族南迁入闽。唐末五代即已在泉州地区流行。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从未间断。

千年来,泉州傀儡戏既充分发挥其巫文化潜质和“沟通人神”的独特功能,与道教等×科仪活动相结合,成为泉州乃至闽南语系地区民众生、老、病、死等人生礼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又以其独特技艺和精彩演出,成为一般民众、乃至士大夫文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成为创造地域特色文化,塑造地域人文品格,构成本地民众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内容的有机部分。

历经千年不间断传承与积累,泉州傀儡戏至今保存 700 余出传统剧目和由 300 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包括“压脚鼓”、“任锣”等古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 “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在泉州傀儡戏传统剧团中,保存着大量古代泉州地区民间婚丧喜庆及民间信仰、习俗的内容。保存着“古河洛语”与闽南方言俚语的语词、语汇、古读音。并且也保存着许多宋元南戏的剧图、音乐、演剧方法、演出形态等珍贵资料。因而,对“闽南文化学”、“闽南方言学”与“宋元南戏学”等,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由于泉州与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特殊的地理、历史、人文等关系,泉州傀儡戏于明末清初即开始向台湾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流播,并在当地生根开花。为传播闽南方言、文化,延续民族文化传承,沟通海峡两岸同胞及东南亚各国侨胞感情,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2002 年,经中国艺术研究院推荐,泉州傀儡戏同昆曲等共 10 个项目被联合国正大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 2005 年,泉州傀儡戏的主要传承者泉州市木偶剧团,被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批准为“联合国南南合作网木偶艺术项目示范基地”。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