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傩文化

傩文化

赣东地区的“跳八仙”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江西东部的南丰县与崇仁县,流行一种“跳八仙”的傩舞。八仙是中国家喻户晓的道教神仙,自唐以来,八仙有多种组合,到明代小说《东游记》问世,八仙基本定型为: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八仙虽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男女老幼,富贵贫贱,社会各色人等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因而不仅八仙的故事、戏曲、小说都受到群众的欢迎,而且傩舞“跳八仙”也成为乡民喜闻乐见的形式。

南丰“跳八仙”以石浒村与中和村为代表。石浒揭氏分里外两堡,各有八仙班。八仙面具无张果老,但有刘海。每年元宵前后活动,十三日晚“起灯”,两堡八仙弟子与百多名提柳灯(用草纸、牛胶、柳枝等制成)的男童,到对方堡里“迎灯”,数百盏柳灯蜿蜒于山野,火光闪耀,甚为壮观 。“迎灯”后,八仙班各回本堡为村民表演,祈福送吉:第一段“对仙”,反映李铁拐度汉钟离为仙,接着钟离度吕洞宾、洞宾度何仙姑、仙姑则度曹国舅,先双双对舞,后各人独舞。韩湘子与蓝采和则同时上场对舞,舞姿潇洒飘逸。第二段“捉蟾”,刘海赤脚上场,三次捉蟾(用布做的小蟾)未获,在众仙帮助下才得成功,表演风趣幽默。第三段“穿阵”,铁拐李与汉钟离为首,各方4人,相互穿行结束。以后三天活动基本相同,但十六日晚上“迎灯”后各在本堡福主殿“跳八仙”,举行“圆灯”仪式,并将诸神送往水口之外,熄灭柳灯,含有大傩驱疫遗意。

中和村刘氏八仙班有10枚面具,除《东游记》八仙外,加刘海、刘伶,称“八仙飘海十仙到”。也是元宵期间与舞龙灯、跳马灯一起活动。表演与石浒相似,“对仙”中加张果老独舞,“捉蟾”时先刘海、刘伶钓蟾,后众仙帮两人下海捉蟾。南丰八仙班都以丝竹锣鼓伴奏。

崇仁县“跳八仙”分布在前河、里河、詹家三村。十年两届与迎神赛会一起活动,第七年为杨姓主持,腊月廿七日请神,活动7天;第八年为詹姓主持,腊月廿八日请神,活动8天。杨姓八仙班2个,詹姓1个,8枚面具均无汉钟离,但有刘海。第1天请民间传说的战神“出殿”,八仙班在神庙外台上表演,先四天将演武,后八仙双双上场,各执道具而舞,以锣鼓伴奏,舞姿简朴。第2天至6天游乡,遇婚寿喜庆人家,登堂入室“打把戏”,以示祝贺;若遇灾丧人家之请,则进屋“驱凶赶煞”。第7天“巡野”,乡人护送战神回殿。

赣东两县“跳八仙”与《东游记》的八仙都不尽相同,说明各有来历,如明人《列仙全传》无张果老,有刘海蟾,石浒八仙与其相同。《西洋记》八仙无张果老、何仙姑,但有风僧寿、玄壶子。中和“跳八仙”除用《东游记》八仙外,又加刘海、刘伶,其中刘海就称风僧,这与《西洋记》的影响不无关系。崇仁“跳八仙”无汉钟离,用刘海,也应有所根据。上述八仙班的刘海,原称刘海蟾,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民间因其号有蟾字,遂讹为刘海戏蟾,民间戏剧与绘画常用此作题材。两县“跳八仙”都着戏装,受戏剧影响颇大;又因是傩舞,保留一定的驱疫仪式,但更多的是祝福形式与喜庆色彩。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