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民间文化—昔日黄河筏客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我国西北地区一种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海。”文中所指的“积石”,据考证就在今天青海省循化县境内的积石山。从兰州出发,经临夏,翻越高耸入云的大里加山,便来到了青海省循化县境内。积石山关内涛声如雷的黄河在两岸狰狞对峙的峭壁间奔腾不息。在这里,峡谷两边最窄处仅有10多米,名日狐跳峡。这种地理环境促成了最早的“筏子”。的诞生。据民间说法,居于青海省境内黄河上游两岸的保安、东乡、撒拉等民族,为了互通有无,交换物产,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用牛皮袋米来泗渡黄河的办法。
  其具体操作方法是这样的:杀牛后,人们将牛皮剥成袋状,经过简单的处理与加工便成了渡河的工具——牛皮袋,之后充气,先由一人泅水牵引至对岸后再放气取物。接着,背上皮袋和物品上市交易,再以同样的方法渡河而归。这种渡河的皮袋,经过逐渐演变与发展,便成了今天我们今天看到的筏子。自古,在黄河上漂流的筏子有两种:牛皮筏和羊皮筏。牛皮筏载重量可达数十吨,多用于兰州至包头段的货运;羊皮筏相对于牛皮筏较轻便,多用于载客。旧时,黄河两岸的筏客们常用嘴对着牛皮(或羊皮)囊吹气,因而,有人说大话时,人们就以“请你到黄河边上去”来讽刺,意思是请那人去黄河边吹皮囊去。
  从兰州东下1 5公里便是长达3 0公里的桑园峡,峡内河道宽窄不一,水流湍急,水势凶险,再向前就是蟆峡,河水在这里被紧紧地夹在峭壁间,有一块巨石矗立中流,远远看上去仿佛是一峰骆驼,驼峰高耸,形象逼真。相传这石头是鲁班当年投入河中的桥墩。旧时,黄河河道既无水文资料,也没有导航设备。筏子能否将货物与乘客安全送往目的地,全凭筏子客们的经验与胆识。因此,筏子客们一般都很“迷信”,也就有很多禁忌。漂流开始之日,一般都是预先选好“黄道吉日”,到真正开筏时还要杀鸡宰羊,祭祀河神或龙王,祈求神灵保佑平安。他们十分忌讳讲“破”、“沉”、“撞”、“没”等字,只许乘客叫他们“掌柜的”或“把式”,不许叫“筏子客”或“水手”。在漂流途中若遇龙王或河神庙,他们还会停下筏来,进庙烧香磕头。若上次漂流曾在“神”前许过愿,那么此时就得还愿。除此之外,筏子绝不运载新婚夫妇,但对运送死者的灵柩则十分欢迎,他们认为送殡是一种吉兆,而新婚夫妇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同时,路过一些“事故多发地带”时,他们禁止乘客询问地名。
  筏子客的禁忌虽如此之多,但“神灵”并没有带来多少平安与幸福。因为社会的原因,他们当时的地位十分低下。清朝时,他们的子女连入学考试的资格都没有。民国时,他们的地位虽有了些改变,由以前的“单帮漂流”到有了统一的组织,但随之而来的是数不尽的苛捐杂税。资料显示,筏子客当时须向官府缴纳“筏捐”“桨捐”以及“统税”  (全国统一税款)和“壮丁税”等十多项税。除此之外,每到一个关口,还要报关验单免不了被各道关卡的勒索。但这并不是筏子客们辛酸生活的全部。路途遇险,魂归西天,我们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要命的是,在一些漂流地段,当地的土匪与官府勾结,抢劫筏子上的货物与钱财。被抢后,筏子客们得倾家荡产来赔偿货主,赔不起的也就只能隐姓埋名漂流他乡了。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