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民间文化—土族服饰:三川土族服饰 互助、大通土族服饰及羌鞋等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三川土族服饰:民和三川土族青年人一般穿对襟子上衣,外套青蓝坎肩,头戴礼帽,下身穿大裆裤,腰系两头绣花的腰带,脚穿黑布鞋。老人穿长袍衫子,土族语叫大涟;外套袖长腰短的黑色马褂子。头戴青布缝的六牙子圆帽,顶部绾着结,土族语叫“秀秀”。脚着虎头鞋,白布袜子,裤口连着袜靿缠绑。
    妇女穿绿色大襟夹袄,夹袄边沿镶黑布边或花边,下身穿徘红百褶裙,土族语叫“科儿磨”, 裙子叠成半开的扇子形,前边和周围以黑布或花卉图案镶边,另系一条红、绿、蓝等色布套傲的梯形围裙,土族语叫“唵哥”。腰前衣内系花围肚,脚穿翘尖的绣花鞋。凡结过婚的妇女将头发缩成髻,土族语叫“商图”,头戴黑纱巾。耳戴银制耳环和各种穗子精制的耳坠。在穿着打扮方面老年女性与中年女性基本上一样,只是有花色与素色区别,其中戴银耳环者以壮年妇女居多。
    女子结婚或在节日期间的穿戴更为别致,身穿以绸缎缝制的两袖口宽的绣花褂子,袖口镶有七道或九道花边,花边上绣有各种花卉图案,做工精细,鲜亮多彩。头戴凤冠,土族语叫“首帕冠”,镶着玛瑙和珊瑚,前沿密坠细小的珍珠穗子,中间是细银丝制成的凤凰。戴凤冠时还需要缀假发誓,并用长簪加固。佩戴这种头饰,土族语叫“素不都脑达”(即索卡斗·扭达尔之音转)。
    旧社会土族姑娘一般从七八岁起开始裹脚、留友、穿耳眼。 未婚姑娘脑顶梳一条大辩子,侧面梳两条辫手,主条辫于合辫在后面,根部和顶端用缸、绿头绳扎紧,在辫子上吊一颗贝壳,额前系一条绣花额带,上坠珍珠穗子的头冠。
    互助、大通土族服饰:互助和大通地区土族服饰与民和三川土族的服饰不同。过去,互助和大通土族男子除了戴毡帽外,还戴一种礼帽,形似清朝帽,土语称“加拉·莫立嘎”。
    “加拉” 即红缕穗,“莫立嘎”,即帽子,比帽的形状如蘑菇状毡坯,下沿翻上即是,夏帽边沿饰黑绒布,冬帽边沿饰黑羔庭,帽顶连一给红级穗。相传是清朝帽的延续,更古的“加拉·莫立嘎” 是一种喇叭状尖顶红缕毡帽。 20 世纪 30 年代,马步芳政权强行废除土族头饰,“加拉·莫立嘎” 连同妇女头饰“扭达尔” 一起被禁止,唯老年人至今还有戴此帽者,尤其在喜庆佳节、×盛会时戴上旧式 “加拉·莫立嘎”,则显得典雅庄重,受人敬爱。互助土族男女的另一种头饰是毡帽,毡帽是以绒毛拼制成蘑菇状,然后将下沿翻上即是。女式多为棕色,亦有白色的,翻沿高而平,周围饰以黑绒布、织锦以及金丝花边,也有在后部中央织一白色圣贤魁子的,此帽通称“ 拉金锁” 毡帽。中年以上妇女的帽沿一般不太高,只用黑布或平绒等镶边,显得朴素持重。男式毡帽多为白色,也有黑色的,翻沿前低后高,周沿或饰织锦、黑绒布及素色花边,或不饰边。依其形状一般习惯地称为“ 鹰嘴啄食”毡帽。另外,男子们还戴瓜皮单小帽等。
    互助土族男子的主要穿着是皮袄和褐衫。土语称皮袄为“尼克”。 把羊皮熟制以后,缝成大襟皮袄、短皮褂或皮裤等等,不挂布面为平时穿着之用。特别是不挂布面的大襟皮袄,通称白板皮袄,是男子们劳动、当差时穿的主要衣服,白日为衣夜晚当被盏,是不离身的。也有少量挂布或绸缎面的“沙仁尼克”(羔皮庭袄)、秋板皮袄、皮坎肩和反褂等,一般都作为礼服。 
     褐衫是自织的一种手工产品。“木尔格·迭” 系褐衣总称,它包括褐衫、褐褂、褐坎肩、褐裤等等。是由职业工匠——褐匠(土族语称木尔格其)用细毛线织成幅宽约 30 厘米的褐子料,然后手工缝制成各式褐衣。男女褐衫式样不同;女式褐衫用的是黑羔毛线精加工的褐料制成,质软而薄,乌黑发亮,与毛呢相媲美,也是高级嫁妆之一。式样为小圆领大襟,两侧开叉至膀部,除下沿外均以蓝布或黑布镶边,胸前饰以彩布或花边,四只纽扣。  男式是用白色褐料制成,饰黑或蓝色布边,有开叉和不开叉两种,土族婚礼中“ 纳什金” (即迎亲人)的白褐衫便是不开叉的一种。褐衣基本上一年四季都可以穿。褐坎肩轻便耐穿,为劳动时男女必备衣着。
    土族青年还喜欢扎绑带。土族语称绑带为“过加”,即“裹脚”的转音。“黑虎下山” 是绑腿的一种,这种绑带一半是黑色布或褐料,一半是白料,拼在一起挂里缝制而成,宽约 10 厘米,长约 1.5 米。缠腿时,黑色的一边在上,故有“黑虎下山” 之称。
    羌鞋:土族男子穿的鞋都是自制的 “羌鞋纱”,它依制作式样的不同分为双楞子鞋和福盖地鞋。双楞子鞋,在两片鞋帮的前部缝合处又加 1.5 厘米夹条,形成两溜高楞,高楞上蒙漆皮或用线密密错缝,故叫做双楞子鞋。福盖地鞋,用剪贴的蘑菇云图案,子母相配,白线锁边,覆盖在鞋的整个前部,故云福盖地鞋。两种款式的鞋帮均要绣上云纹盘线图案或朵朵碎花。
    土族青壮年男子腿缠 “黑虎下山” 绑带,脚蹬绣花袜溜跟袜子和羌鞋,显得精神抖擞,美观大方。
    普斯尔:“普斯尔”是腰带的总称,它不仅种类、花样多,而且系法各不相同。较普遍的有“达包·普斯尔” 、“托力古尔·普斯尔”、“木尔格·普斯尔” 以及彩绸带和布带等。“达包·普斯尔” 是青年妇女尤其少妇回娘家以及喜庆佳节、庙会、物资交流会、花儿会等时必备服饰。它是在长 30 厘米、宽 15 厘米的料布上绣以各种花卉或盘线图案,然后用 8 块绣花图案分别缝按在一条绿色宽带的两侧,系时一头吊于臀部,一头缠于腰间。背后看去从脚跟到腋下形成鲜丽的百花图案。“托力古尔·普斯尔” 是在一条宽 30 厘米、长 4 米的草绿色布带(也有蓝黑布的)两端各接三叶宽 15 厘米、长30厘米的 绣花按头,接好后又把两边向内折叠成筒形即是。系时把绣花头吊于臀部,或一头吊后,另一头横压其上。青壮年男女一般都喜欢系这种腰带。“ 木尔格·普斯尔” 是白羔毛细线织成的宽 30 厘米、长 4 米的白褐带,两端各有 30 厘米长线穗儿,再经洗、踩、揉后,质地柔软,毛绒既薄又轻,洁白无瑕,是青壮年妇女平时的腰带;群众中有“ 一条腰带胜过加穿一件衣服” 的说法。
    达胡:系一种古老服饰。土族显贵人家妇女有穿“ 达胡”之俗。它是一种无领、对襟、无袖、左右及背部都开叉的长坎肩,周边镶以彩缎花边,套在长袍上,以“登洛” 为佩 饰,故人们并称为“登洛达胡”。
    花留肚:分男女两种款式,男式土族语叫 “缠腰子”,在对襟坎肩左腋下合缝处接一块长 45 厘米、宽 20 厘米长的方形绣花肚兜;女式土族语叫“ 朵朵尔”,直径为 20 厘米的半圆形绣花肚兜,缝在一块三角底布上,顶端带套在脖子上,两侧系带子于后,是一种贴身服饰。
    佩饰:“登洛” 是土族妇女的一种佩饰。它是以锡箔纸筒为坯,粗细长短如食指,外缠金丝彩线,用细绳串起来,并排 6 只为一组,若干组串成一副,下端饰红、黄、绿彩穗,共两副吊于胸前,齐至脚面,它与“达胡”(服饰)相配。
    索:土族语,意为项圈。它是用芨芨草扎成圆环,蒙以红布,然后镶铜元大小圆螺片约 20 余枚而成。它与“扭达尔” 等头饰相配,戴在颈上。据传土族女英雄降服残害百姓的魔鬼玉蟒时,一面敬酒,一面跳舞,舞至玉蟒身旁,便把铁芯“索” 套到他的脖子上,降服魔鬼,为民除了害。
    罗藏:土族语。指土族妇女佩带在腰带上的铜、银制兽头形饰物,上有孔,可系一些小佩饰,如绣花头手巾、“加西吉” 、“荷包”等。
    旧时,土族群众出外办事或赶庙会游玩,无论男女在腰带上挂一个装钱币的小搭涟,它既是钱袋又是装饰品。后来装硬币的钱搭被逐渐演变成一种小巧玲珑的佩饰,男子不再佩饰,女子用三块白底绣花或盘线图案的条幅拼成 15 厘米长褡裢头,下端连三给彩线穗和小铃铛,上端的套环套在腰带上。
    加西吉:土族语。意为针扎。有钟形、圆形、船形、葫芦形、桃形等多种。制作时,先剪底样再贴面料,用彩线绣各种花鸟及盘线图案,每相同的两叶缝合两侧及上部,顶端留一小孔,成套筒状,然后做一个形似套筒的芯子,上端接系绳,系绳穿过套筒顶端小孔,芯子下端接两条彩布小飘带,飘带尖连小铃铛或铜钱。针扎既可以插针,又可以当佩饰。 
    扭达尔:土族语。“扭达尔”是近代土族妇女头饰的总称。“扭达尔” 鲜艳别致,种类繁多,如互助土族自治县各地的形制名称,红崖子沟托欢村的 “托欢·扭达尔”,它的正面形似圆饼,故又叫做干粮头,另一种的背面形状很像啄木鸟的头,所以就叫做 “绊绊切·扭达尔”(“绊绊切”,土族 语,啄木鸟)。哈拉直沟一带的叫做 “索卜斗·扭达尔”(“索卜” 土族语,地名)。那楞沟一带叫做 “ 捺仁·扭达 尔”(“捺仁”与“那楞” 异写同义,意为细),它的后部饰有 3 枚似箭的饰物,故亦称三叉头。有些地区戴“ 适格·扭达尔”(“适格” 即大,土族语),形似一只大簸箕,所以又叫簸箕头。也有的地区戴 “ 加斯·扭达尔”, 其形状好像一只耕地的铧,倒过来又似一具马鞍,所以既叫铧尖头,又叫马鞍撬。又有些地区戴“ 雪古郎·扭达尔”(“雪古郎”, 土族语,意为漏凹槽),依形而名。个别地方还有戴“ 加木·扭达尔”(“加木”, 土族语,意为汉族妇女)的,形状像汉族的某种头饰,故名。
    土族妇女的头饰据传是古代头盔、戎装、兵器等演变而来,特别是有些配套的饰物很可能是古代兵器等的缩影或移位。互助地区最古老、最高贵者数“ 托欢·扭达尔”(即干粮)仅红崖子沟儿个村庄佩带,为“ 贵族” 象征。而“适格·扭达尔”(即簸箕头),则较普遍,它是用芨芨草扎编成簸箕形骨架,再用硬纸和碎布被糊成坯,然后正面贴上金银箔纸和五色布条,周围镶一圈 3 厘米见方的 “塔那”(即云母片),边沿上饰两层红黄色丝线小穗,每层约 20 多束,额沿上饰一道 6厘米长红丝穗,“扭达”背面边沿密插钢针数百支,闪闪发光。各种“扭达尔” 的配套饰物大致相同,如“商图”,是用铜或银制,形似蘑菇,扣于顶髻,用簪子别在发上。“藏日”是用银精制的 6 块等腰三角形饰物,略长,顶角有孔,分左右 、倒系于“商图”两侧,系最高规格的饰物,若有此种饰物则名传四方。
    秀苏:土族之乡最醒目、最美丽的服饰莫过于土族语称为“ 秀苏” 的花袖衫,它是用黄、绿、蓝、红、紫五色(有分别表示五行之说,另加黑、白又表示阴阳,故有七色彩虹之说)布或绸缎夹条缝制而成的套袖筒,缝接在坎肩或长衫的肩胛部。妇女们穿五色花袖衫时,相配的服饰是黑色、紫红色或镶花边的蓝色坎肩;腰系绣花头散带或“达包·普斯尔” ( 一种大型绣花带)脚穿靿鞋、“ 拉云”等绣花鞋;头戴“ 拉金锁”、“圣贤魁” 毡帽;身上还佩挂着许多小佩饰。看去确实鲜艳异常,娴娜多姿。
    据传古代土族妇女能征贯战,勇敢强悍,驰骋疆场。后来逐渐定居放牧以至过渡到以农为主兼营畜牧业,妇女们慢慢操持家务及农业生产,繁重的农耕生产和家务劳动不适宜穿古装,便把战袍改制成适合于劳动的服饰,并保留其特点,“ 秀苏” 便是古装演变而来的。
    胡尔美:互助土族妇女下身穿裙子,土族语称“ 胡尔美”。
    恰绕:是土族女式鞋的总称。“恰绕” 视其制作与绣花的异同,分别称作鞠鞋、过加鞋、花云子鞋、其吉得花鞋、仄子花鞋、翘尖绣花鞋等等。如鞠鞋其形如靴,在鞋帮上按彩虹状用彩线四周密密错缝,鞋口和鞋靿之间夹许多彩布条;花云子鞋在鞋帮上用彩线绕云纹图案,轻飘灵巧,“其吉得”花鞋在鞋帮上绣着各种花卉蜂牒,仄子花鞋在鞋帮上用彩线绣棱形格子;裹脚花鞋在鞋帮上绣花且形如船头翘尖(民和土族有裹脚之俗)等等。各种女式“恰绕” 都缝接长及膝盖的布靿,鞋尖上有翘上的彩线短穗,鞋后跟缝合处有 6 厘米见方的“叶弯”(即红布溜眼)。
    刺绣:土族妇女的刺绣色彩鲜丽,技艺高超,栩栩如生,尤其以互助县佑宁寺珍藏的“十八罗汉”、“四大金刚”大型绣像为巨擘,这是土族少女精心绣制而成的。
    堆锈:堆绣是用各色布帛等料,剪贴衔接堆集成各种形象生动的神像图案,配色和谐,栩栩如生,具有强有力的艺术魅力。另有堆绣的日用品,如衣兜、背包、鞋帮等。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