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秦陇文化

秦陇文化

丝绸之路—丝路美文—一条老巷,一段怀旧之旅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伊宁人还能体味到一些“白杨城”的独特韵味,但现在是不大能够了。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一些保留下来的老街旧巷、古老建筑和老树老屋中感觉到昔日的伊宁韵味。因此,本报特别策划了一系列关于老街巷、古建筑的文章,读者可以在每周三的“副刊·文化”版面中领略老街老巷老建筑的独特魅力。

    巷子是什么?有人说,巷子是城市的眼睛,是城市沉淀的不死魂灵,是城市大段历史的缩影。这话极其贴切,尤其对老巷而言。“梦忆深深深几许,一街一巷总关情。”当见惯了城市的繁华,厌倦了眼前的热闹喧嚣,别忘了在我们视线之外,那些在热闹中独守着沉静,挟着厚重历史和沉沉记忆的老巷,正期待着你的怀旧之旅。

    充满情趣的巷名

    拿起从有关部门借来的地名条列概述手册,细细看了几遍,记者发现伊宁市许多老巷的名称十分形象和通俗,比如库都克巷(南起解放路,北至工人街,全长800米),对它的记载是:1922年后形成巷,1928年在清真寺边挖井一口,此后居民都在院内挖井,故称库都克(水井)巷,1964年改称解放路六巷,1984年恢复原称;亚勒丹木巷(西起解放路,弯曲延伸至公共车巷,全长1100米):1927年后形成巷,1948年以五军军长列斯肯住此巷称列斯肯,1964年定名为解放路四巷,三区革命期间支援前线的部队曾驻扎此巷,故1983年改名为亚勒丹木(支援前线)巷;麻尕里喀巷(西起解放路,向东延伸至吾斯塘巷,全长330米):1850年间为俄罗斯人的坟地,后形成巷,故称麻尕里喀(坟地)巷,1964年定名为解放路十一巷,1983年恢复原称……不管这些老巷的名称如何变化,都见证了伊宁市的历史。

    有趣的是,有些巷名似乎是由着性子来的。比如,灌木丛多的巷子就叫托海(灌木丛)巷,位于低洼地就叫阿孜尕勒(低洼地)巷……

    走进老巷

    老巷的魅力究竟何在?怀着好奇心,记者走进老巷,发现老巷真的很美,这是一种宁静美和质朴美,在喧闹的城市中显得独一无二、与众不同。

    在繁华街道背后的老巷里,有神态悠闲的×老人在门口晒太阳,有无忧无虑的小孩在嬉戏,有淳朴厚道的生意人在懒洋洋地打哈欠……环顾左右的老屋,触摸斑驳的铁门,踏着脚下的土路,记者沿着偏僻的老巷不断前行,忽然发现巷子两侧有许多很特别的窗子。窗子被木板封着,上面横插着一根铁棍,窗框上的花纹很精美。记者被这些窗子吸引了,禁不住推开一扇高大的木门。走进院落,发现长长的屋檐已经残破,木制的梁柱已经腐朽,榆树下堆放着破旧的杂物,岁月无情地印刻下了它的痕记。一位×老人正在给花浇水,听说记者特意来采访老巷,倒也热情,不过随后说道:“破路、破房子都乱糟糟的,有什么可看的?”从他的眼神和语气中流露出真切的不满和期盼。老巷古屋,也许对于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家来说只不过是都市里的旮旯角落,他们不希望成为最后的守望者。而对于记者这样的匆匆过客,老巷古屋虽然残破,却散发着一种残缺美,其间还蕴涵着某种历史意义。

    充满人情味的老巷

    走在小巷中,记者油然感到一份温情,身心不由自主就松弛下来。巷子里十分静谧,人们各行其事,但又十分熟悉和关心彼此。简陋而凌乱的商店里卖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一些物品十分怀旧,是超市里很难找到的。比如那些含有乡土味的手编蒲扇,刚从铁铺打出的新铁桶……它们不仅勾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而且质量不错、价格低廉。

    店主不管路人是不是有心买,都会热心地招呼。当路人不知道拿在手里的东西用来干什么或叫什么时,不用开口,旁边的热心居民马上就过来不厌其烦地解答。巷子里浓浓的人情味,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舒服感。

    老巷的保护和开发

    要想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民俗风情,最好去老巷。因此,老巷的保护和开发成为伊宁市民非常关心的事。

    就此问题,市委书记焦宝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对老巷的保护、开发始终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让特色与老巷同在’。因为没有老巷,没有特色,伊宁市也就走向了平凡。老巷是有生命的,不能仅仅把古老的东西看成是脆弱的、需要保护的东西,它们也具有经济价值,开发好了能给城市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对于老巷,要懂得保护,更要懂得利用。”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