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人物春秋—直声亮节的孙继皋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孙继皋(1550—1610),字以德,号柏潭。无锡双河尖人。明隆庆元年(1567),18岁时中了秀才。万历元年(1573),24岁的孙继皋参加 乡试,中了举人。次年二月,孙继皋去北京参加会试,后得中殿试第一。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激化,明王朝开始崩溃。朝廷为了挽回这种局面,向参加殿试的人策问治国的对策,殿试的题目为“问典学立政之要”,孙继 皋胸有成竹,一挥而就。他在试卷中这样答道:“以典学之本,在于纯心之道,而立政之要,在于任人之道。典学立政,相辅相成。学以基政,政以显学。纯心以为学,而 任人之本即存;任人以立政,辅学之资有赖”。孙继皋引经据典,议论恢宏,条理清晰地把典学与立政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阐述得十分透彻。接着,他又强调:“人主 端其本以为学,而后可以立天下之治厚;审其要以出政,而后可以弘天下之治仕”。当时,明神宗继位才两年,因此,孙继皋在对策中又强调了人主继位之初,典政立学尤 其重要,以此勉励神宗皇帝。他的对策博得朝廷的赞赏。这次殿试有299人中进士,孙继皋为一甲第一名,即进士第一,一甲戌科状元。孙继皋中状元后,任翰林院修撰。他历任经筵讲官、右春坊、右谕德、翰林院侍读学士、少詹事、礼部侍郎等职,不久又改调吏部任职。

孙继皋是个直声亮节的明朝官吏,他为官清正,敢于直谏。他看到神宗皇帝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就上疏力谏神宗要把国家大事办好,结果,遭到斥责。万历二十 四年(1596),因为神宗不亲送太后之丧,他又再次上疏极谏,神宗大怒,把他的奏疏掷到地上。从此,神宗开始疏远他。孙继皋不想看到官场的黑暗与腐败,在万历 二十五年(1597),称疾辞官,回到家乡无锡,在东林书院讲学。万历三十八年(1610),孙继皋病逝,享年61岁,追赠为礼部尚书。孙继皋生前,曾亲自选定 墓地,万历四十二年(1614),墓建成,葬山军嶂白茅山西麓(今无锡市大浮镇白旄村东山坳)。其墓于“文革”时遭到破坏。1985年10月由无锡市文管会修复,1986年7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宅在城中小河上(今崇宁路)的“少宰第”(今已拆毁)。

孙继皋的诗文皆雍容恬雅,有明朝初年的台阁体遗风。遗著《孙宗伯》10卷。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