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古迹寻踪—胡瑗古祠觅遗踪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惠山多古祠。在风景如画的二泉庭院东侧,清末民初,尚有一区保存完好的胡园,即崇祀宋初三先生之一的教育家胡瑗的祠堂。 据大清《祀典》载,胡园系顺治年间胡氏后裔胡世昌所捐,并经官府批准建祠,春秋二次官祭。康熙南巡时,为祠御书“经术造士”匾。雍正七年,准用库款修葺,地方官负责保护。乾隆二年奉旨重修。乾隆南巡时,邑令又集资重修。

祠有厅堂三进。第一进供胡瑗塑像,二进设神位,三进藏书室。晚清时,邑人杨抡诗咏胡园:“丹桂香中金粟毯,胡园茶室更清幽;半池秋水一轮月,曾照当时十二楼。”十二楼为邹园愚公谷故址。至民国初的《惠山新志》,还记述祠中有天钧楼、仰止堂,对山精舍,云外天香阁等,假山池沼花木齐备,山高谷深,佳趣盎然。上纪50年代末,残祠改筑为滨湖山馆,其间池石假山依旧,桂花更盛,让更多游人来此感受蟾宫折桂的梦想。

胡瑗(993-1059)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是位传奇式人物。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故称“安定先生”。少善作文,十三岁通五经。家贫不能自给,在太学读书时,是位“干乞”生,类于今助学金救助。他读书奋发,曾与孙复、石介三同道,于泰山苦读十年不回乡。见寄家书,面报平安,则弃勿视,大有面壁十年的味道。然而彼此命运不济,应试七次不录,志益坚。后经范仲淹引荐,以不惑之年和布衣的身份,面谒宋仁宗,言谈举止,应对悉合古礼,甚得赏识,拜官校书郎,尔后为湖州教授,教学甚有法度,故朝廷将其法度立为太学法式。60岁时,被召至京师为国子监直讲,居太学,名重天下,四方士子慕名而至者以千数,致使学舍容纳不下。所教学子,另有一种气质,人们一看便知。其中有宋室储君和理学家程颐。后又充天章阁侍讲,帝赐其绯衣银鱼袋。太学是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天章阁是皇宫藏书馆。胡瑗在太学的地位,应类似于今的高级教授吧,讲学水准之高可以想见。礼部岁考所得士人,他的弟子占四五成。故而宋神宗称之为真先生;范仲淹尊他为“孔孟衣钵,苏湖领袖”;苏东坡赞叹:“……所以苏湖士,至今怀令古……”。尊师重教,古今相通,胡瑗从一介贫民布衣,于科考之外,大器晚成,成为北宋理学肇先声的人物,范仲淹慧眼识隽的引荐是关键。名山觅遗踪,古祠给人以太多的感慨。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