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古迹寻踪—化仁巷9号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在无锡市中心拆迁改造前,崇安寺菜场后面的圆通路和盛巷之间,有三条小弄堂平行横贯。巷子都很狭窄,长度约300米左右,住户并不多,巷子中平时行人稀少,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段。三条小巷由南往北依次为:硝皮巷、许家弄、化仁巷。

我家居住的化仁巷9号,位于巷子中段。大门朝北而开,拾级而上三层阶梯后,便进一门厅,跨过门厅,是个院子。院子很大,有300平米左右,总共住有四户人家,分别为侯、赵、毛、李姓。

小时候,在夏夜乘凉时,我躺在竹凉床上数星星。突然发现我们所住的院子真像一把平放的驳壳枪,枪把底部并排住着侯、赵、毛三家;枪口处住着我的家。四户人家住房都很宽敞。需要说明的是:化仁巷9号可不是一般的平房,它曾经是日本鬼子侵略无锡时的宪兵司令部!因此,老无锡们是绝对不敢入住的。而我们四户人家却都不在乎,数十年来住得舒服又随意。

院中除了毛姓小木匠外,其余三户的男主人都是无锡市内颇有知名度的“县团级”领导干部(相当于现在的处局级)。侯、赵是来自苏北革命老区的新四军;老李即我的父亲则是来自山东的八路军。当年他们仅30来岁40左右,充沛的精力都扑在了工作事业上,无暇顾及其他。

记得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10岁出头。有一次市委召开党的代表大会,院中3位党代表每天相约一起步行到市人民大会堂开会,会议结束后又一起回家。就在那一届“文革”前最后一次市党代会上,侯伯伯又一次当选为市委委员。妈妈们也忙于工作,孩子们都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真可谓“顺其自然”……全院四户人家中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的13个孩子中,除了李家的长子,即我的哥哥整天自觉坐在书桌前用功读书、练毛笔字外,也就是侯家小妹妹显得聪明伶俐、乖巧可爱。而其他人等都属天资平平。就拿我来说吧,功课一般般。放学后,书包一放就大跳特跳橡皮筋,跳累了就打扑克,因而学业仅能勉强应付升级考试。在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哪位大人批评过我的贪玩,哪怕我的老师频繁地家访;还有一位大哥断断续续留了几次级,也没有听到呵斥声,更没有感到他有何压力!

“文革”前,化仁巷9号除了我哥以全市数学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市一中外,其余的学生考绩平平,不值一提。“文革”后,百废待兴,化仁巷9号的优势突然显现了出来:处于第二代的我们,大多边工作边参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取得了大专以上文凭。其中:我大哥成为轻工大学教授;毛家小英妹高考被上海外经贸大学录取,现在苏州大学任教……

第三代中,成绩更加喜人。前面提到的曾经留级的大哥之子,率先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侯家担任清洁工的小兄弟之女又顺利进入南京某大学……2001年,我大哥的儿子从市一中以660分的成绩跨进北京大学;今年,侯家小妹的儿子也凭着658分的优异成绩从市一中考进北大!

化仁巷9号,一座普通的居民院子,一座像一把平放着的驳壳枪一样的院子,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已经消失了十几年了。他的住户从这里走出去后,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不说别的,就说后代里出现了这么多的大学生,还有那两年中分别考入北大的佼佼者,足够我们曾经共同居住在化仁巷9号的侯、赵、毛、李四户居民自豪了吧?!如此骄人的成绩,足以告慰化仁巷9号已故去的赵家男主人,侯、李、毛三家女主人的在天之灵……

化仁巷9号拆迁时,我专程去看了看。从此,梦中除了常见的我生活了20多年的居民院景象外,拆迁时的断垣残壁也常在不经意间光顾。

几天前,我的早已离休的78岁的父亲微笑着告诉我:“我又梦见了化仁巷9号!”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