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地名漫话—龙砂起伏屏华士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清代文学家赵翼有一首题为《华墅》的七律:“近游百里览郊原,柔橹来过华墅村。 山势不高犹翠色,江流虽近少潮痕。朽株叶借藤牵蔓,倾岸泥缘树络根。东去相传 多古迹,暨阳城控海为门。”此诗虽为即兴之作,但今天读后也可领略一番两个世 纪前华士的地形和景观。

华士镇位于江阴市境东隅,距江阴城区22公里,东北与张家港市接界,东连新桥, 南达长泾,西倚周庄,北负砂山,市河横贯集镇,为东乡之重镇。砂山为集镇屏障, 登峰北眺,长江隐约可见。山坡佳木葱笼,四季常青,风光宜人。邑人张自汉有《 华墅感怀》二首:“石径荒凉草自萋,且休庵外水连漪。子荆去后风流歇,惟有春 禽宛转啼。”“垂杨深处赵嘏家,小巷停车日正斜,却怪画楼岑寂甚,山童闲扫紫 藤花。”

江阴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沿江沙质土壤适宜载种棉花。很久以前的华士,是个 具有一定规模的棉花、布匹市场,大江南北的农民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进行棉花和 土布交易,故名花市。我国古代“花”字与“华”字可以通用,所以这里明代嘉靖 年间建华墅镇,属清化乡,为邑东大镇。因集镇位于砂山、白龙山(又名龟山)南麓, 所以华墅又有龙砂之称,是江阴通向常熟的门户。集镇规模在澄东地区已首屈一指。

现在,棉花已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其实,我国棉花种植是从国外引 进的。我国是世界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利用蚕丝织绸已有三、四千年历 史。棉花从印度方面传来始于汉代,至南宋末已广植江南,江阴东北部地区包括华 士一带广种棉花,土布生产也从此兴起。

到了元代进入了棉花种植的大发展时期,元至元十三年(1276)江阴路总管府设织染 局,为官营手工业,利用当地工匠,从事织染生产。元世祖还“诏置浙东、江南、 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从此以后,棉花与丝、麻 并驾齐驱,逐渐成为江阴人民穿着的主要原料。

棉花之所以能够替代蚕丝,是因为棉花的生产过程比蚕丝简单,单位面积产量也高于蚕丝。 另外,棉布比丝绸易于织制,质地也较坚牢,是比丝织品大众化的衣被原 料。明代统治者更重视植棉,由南向北,迅速扩种到黄河流域。江阴种植棉花的记 载可见《嘉靖江阴县志·卷之六·土产》:“草之属木棉,有白、紫二种,种宜高 地。元熊涧谷《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

从明代起,华士、周庄一带民间纺纱织布盛行,多以本纱所织,叫大纱布,几乎家 家可闻机杼声。从事纺纱织布业的,由毗邻产棉区的华士、周庄扩展到东南乡的祝 塘、长泾、璜塘、峭岐、长寿、云亭、顾山及南乡的青阳、月城、南闸,还有山观、石牌等 地,西乡亦有少量发展。土纺织成为农村主要传统副业,小土布成为江阴的 传统产品,“销行各省,衣被苍生。”

晚清时期,华墅镇出了一位纺织技术革新家,叫黄煦,字哲卿。秀才出身的黄哲卿潜心研 究纺织技术,将传统的手投梭机改革成手拉梭机,脚踏提综,手拉打纬,减轻劳动 强度,提高产量质量,引起江阴手工织机的变革,江阴华澄布厂首先采用,很快在江阴各乡 推广开来,大江南北竞相仿效。江 阴各地土布交易集市明清逐渐形成,有10镇16市。其中华士镇为东乡布市,濒江各乡的棉、 纱、布交易大多聚集此处。《江阴志略》对华墅作如是描述:“市街东西广三里, 南北袤二里,列肆繁盛,百货皆备,濒江各乡贸布者,午夜坌集,率明灯列市,习 俗已久,为东乡之布市。故棉织业之盛,握乡区各镇之牛耳。”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