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地名漫话—桃花港畔立石庄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万里长江,波涛滚滚,从南京、镇江奔流而来,一过扬中南北汊会合后,随北汊主 流东下。到了桃花港口,就进入了江阴西北端的石庄镇境内。

石庄镇北滨长江,西与武进圩塘镇毗邻,东、南分别是利港镇、璜土镇。《中国古今地名大 辞典》收有“石庄桥”条:“石庄桥镇,在江苏江阴县西桃花港滨,接武进县界。”

石庄镇悠久的历史可以从高城墩村良渚文化遗址得到印证。从1977年到1999年,该 墩陆续出土玉琮、玉璧、玉圭、玉斧、玉环等珍贵文物,经鉴定,属大型贵族土坑 墓陪葬品。

工艺精湛的玉器制作,是江南地区史前文化的重要成就之一。高城墩出土的玉琮, 系透闪石琢制,呈筒形扁方柱体,外方内圆,通体精磨抛光,上节刻人面纹,下节 刻兽面纹。雕琢精美,纹样丰富,这些技法开创了后代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先河,对 后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经考证,这些玉琮、玉璧等具有奴隶制时代“礼器”的性质。《周礼》记载:“以 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 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说明璧、琮、圭等在古代是祭祀天地的礼器。 江南吴地史前文化的爱玉、制玉、用玉风尚,远远超过中原和其他地区。

根据当代考古专家研究发现,江阴的原始文化可以上溯到距今7000多年前的远古时 代。现代沉陆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曾经遭受过大规模的海侵。距今7500 年前的海岸线在江阴黄山、福山、梅李、安亭、佘山、石湖荡、石门、双林、戴山 一线。到了距今7000年到6500年间,江阴等地开始出现了原始聚落。当地先民择高 而居,选择山坡或土墩建造村落,从事农耕和渔猎生产,创造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原 始文化。

专家经过考古发掘证明,早在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石庄高城墩已是一个人类居住密集区, 社会文明已达到一定程度。这里的先民已从渔猎生活进入稻作农业时期,从母亲氏 族社会进入父亲氏族社会。5000年前,高城墩是块平地,人类在这里生活过,也可 以说,这里曾是江苏地区的居住中心之一,也是太湖流域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江阴古时是长江入海口,老桃花港是长江连接内河的便捷通道,往来此港的船舶较 多。石庄是沿港的贸易市集,停泊处有石桩系船,早年称这里为“石桩”,至宋代 改为“石庄”,石庄便作为地名沿用下来,宋至明朝此地属永陵乡,清改设桃花镇, 现称为石庄镇。宋人戴复古有《江滨晓步》一诗,记录了这一带景观:“津头晓步 落潮痕,行尽蒲根到柳根。雁影参差半江月,鸡声咿喔数家村。求鱼看下连筒钓, 乞火听敲隔舍门。料得锦城无此景,欲将图画寄王孙。”

桃花港是江阴最西的通江河道,也是“海运故道。”《乾隆江阴县志》载:“桃花 港县西六十里,夹岸多桃花,故名,又名剩粮河,谓此道运粮不亏而余剩也。”清人 许容曾以《过桃花港》诗描绘过这里的景色:“水滨红映一重重,笑倚风前夹岸逢。 为语渔人宜早出,清时莫蹈避秦踪。”老桃花港口在江阴、武进交界处,1966年改 道天生港,向南经石庄、璜土两镇,穿越镇澄公路至胡家桥折东,经汇头上与武进 北塘河相接,全长17公里,是澄西地区主要灌溉河道之一。

石庄镇全境地势平坦,港道淤浅,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土质砂性大,适宜稻麦 生长。桃花港老河曲折多弯,河窄水浅,泥河沉积易淤,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 以来的600多年中,先后疏浚20次。老港口有大片淤积沙滩,水流不畅,现已改道 天生港入江。新老桃花港呈犄角之势纵贯全镇,给这一带数万亩农田带来了灌排之 利。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