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越文化

越文化

民间艺术—越剧

以稿换稿】  作者: 佚名   发布: 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收藏

传统戏剧类

越剧,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绍剧、嵊剧等。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首次以“越剧”称此剧种。

越剧前身是浙江省嵊州市(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始演变为戏曲形式。早期艺人基本上都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女子科班出现后,女演员不但代替了男班艺人,更推进了越剧的发展、成熟。

越剧,一出生就带上了浓浓的嵊州味。剧目方面,许多“骨子老戏”都取材于嵊州的民间故事或传说;音乐方面,从早期的[呤嗄调]到发展时期的[四工腔]再到成熟时期的[尺调腔],都有嵊地田头歌唱、宣卷调、忏经曲的影子,在这些基础调腔上,还形成了不同流派的唱腔,把越剧音乐艺术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越剧最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演方面,在原有的表演形式上,不断向京剧、昆曲学习、吸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意与写实结合的表演风格;越剧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起,就开始采用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服装样式结合剧情设计,色彩、质料柔和淡雅,舞美成为越剧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越剧在短短百年,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促进了自身的繁荣,成为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新中国成立后,越剧迅速流传到华东、西南、华北、西北、中南、东北6大行政区,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开展,在国际上赢得了盛誉。 “文革”期间,越剧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受到了冲击,流传的范围大幅度缩减。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越剧界经过一系列改革后,重新焕发了生机,浙江的“小百花”效应和上海的“红楼”现象造就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青年演员和编、导、音、舞、美人才,越剧在新时期走上了更加广阔的发展之路。

然而,到了21世纪,面对人们精神需求多元化和文化形式日益多样化,越剧这一古老剧种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剧团不断减少、人才不断流失、观众面越来越狭窄等等一系列问题,不但制约了越剧的发展壮大,更危及着它的生存。

为保护越剧这一艺术瑰宝,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市越剧团建设出人出戏出精品;建越剧艺校造越剧博物馆和越剧艺术中心;编印《越剧大家唱》;办校园小小越剧团,坚持越剧从娃娃抓起;培育民营越剧团,积极承办全国性的越剧演唱和越剧艺术交流等活动;努力使越剧这朵中国戏曲奇葩富有生机和活力。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