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越文化

越文化

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荡开的涟漪(一)

以稿换稿】  作者: 佚名   发布: 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收藏

研讨会成熟的标志性事件是2001年11月初,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碳十四实验室的第二批测定数据出来。检送标本为2001年出土的木块,数据排列是T0410湖Ⅲ层6585±90年;T0411湖Ⅲ层6970±100年;T0410⑧层6450±90年;T0511湖Ⅳ层6615±110年;T0410⑹层6180±90年;T0510②层6370±120年;经过树轮校正,年代大致在距今8000年至距今7200年间。同时,1990年H22出土、补送北京大学实验室的橡子标本的测定数据也已出来,为6800±170年,树轮校正后为距今8000年。这些数据虽稍晚于国家海洋局所做的第一批数据,但在整体上已经突破了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的上限。

当初对跨湖桥年代质疑的一个民间的、也许更具实质性的理由是国家海洋局二所实验室对考古实践缺乏知识,测定数据不准确。现在最具权威的北京大学复证了跨湖桥遗址的年代,大约再也没有猜忌的理由了!

2001年10月开始,跨湖桥遗址第二次发掘资料在萧山博物馆祗园寺进行整理工作。整理期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许多专家都应邀前来参观指导。这里有必要提及一种十分有趣的认识倾向,或者叫作一种感觉,就是大家有意无意忽略了遗址近千年延续关系,“主观性”地认定遗存内容早晚变化不大,同时把这种现象与封闭状态的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这种假设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为了解释跨湖桥遗址在延续近千年后没有或者很少对浙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生扩张性、后续性影响,成为一种孤独性的文化现象。

2002年3月27日,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民族大学、中国文物报、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苏省南京市文化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会聚萧山,为跨湖桥遗址把脉。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