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访古—古都名城—白水真人起义师社旗县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社旗镇,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北边沿,东与泌阳县接壤,西与南阳县相连,北与方城县交界,南与唐河县为邻。潘河、沙河和赵河汇流于此,入唐河;又是南阳通往中州腹地的要冲。1965年建立社旗县,社旗镇为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98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镇。    

  社旗镇原名许封镇,相传是春秋战国时期许国的义块封地。唐僖宗乾封年间已具有相当规模,据《宋史》记载:当时许封镇已发展成为船来车往、商贾云集、生意兴隆、人烟稠密的繁华集镇。南宋末年,元兵南下,战争频繁,人烟稀少,许封镇毁于战火,在此设“三旗屯”。明清时期,山西、山东和湖北等地×先后来此,人口渐多,成了一个为商旅过往留宿的“兴隆”小店。兴隆店在赵河南岸(现在的河南街),由于水陆交通便利,至清康熙年间已形成占地600多平方米的水旱码头。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裕州(今方城县)知州董学礼改兴隆店为兴隆集。雍正年间,兴隆集逐渐向赵河北岸扩大发展,成为一条横跨赵河南北两岸的兴隆街。随着商业的兴盛发展,外埠客商云集,争相购地,建房设店,流寓定居。为了同乡联谊、合心经营,客商集资兴建会馆之风盛极一时,计建有“山陕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湖北会馆”等等。到乾隆年间,发展成为长1500米,宽2000米的繁华商镇。当时商界公议,要给这个繁华商镇选取适宜镇名。山陕会馆的春秋楼建好时,秦晋大贾邀请商界同仁瞻仰关羽圣像,根据传说光武帝刘秀在此地赊旗访将,起师推莽的故事,众议以“赊旗”为镇名。清咸丰年间,诗人尚志亭在《咏赊旗店命名》一诗中有:“白水真人起义师”句,“白水真人”即指刘秀,也说明镇名与刘秀有关。1965年建县时,经国务院批准,改“赊”为“社”,取社会主义之意。

    社旗镇的鼎盛时期,当数清乾隆和嘉庆两期,道光、咸丰、同治年间仍盛而不衰。当时社旗镇为河南四大名镇(朱仙镇、回郭镇、赊旗镇、荆紫关镇)之一。据《南阳府志》、《南阳县志》、《方城县志》和《河南省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地濒赭水,北走汴洛,斯镇在荆襄上游,为中原咽喉,询称胜地”,“南来舟楫,从襄阳至唐河、赊旗、方城,或从赊旗镇复陆行方城至开封、洛阳,是南北九省商品集散地”,“乾隆、嘉庆时设置巡检司,设营泛汛,咸丰兴榷关,其市岁税常巨万”,“赊旗镇人烟繁密,有街七十二、清代商务繁盛,南船北马,辐辏与北”。七十二条街,分行业相聚经营,如“山货街”,“骡店街”、“豆腐街”、“瓷器街”、“铜器街”等等,主要经营生漆、桐油、竹木、粮棉、茶叶、药材和食盐等。 

    当时社旗镇码头热闹非常,潘、赵两河一次停船可达500余只,四方陆路,大车小辆络绎不绝,48家过往载行,日夜装卸不停,仅“恒大”商号1家日停船百余只,19家骡马店,日夜客满,北方骆驼常来不断,有时一次可达百头,运盐可达5万余斤。八大粮行每天可成交20余万斤,六家货栈行日夜成交木材千余立方米,竹竿5万余斤,九家染房最大一家日染青蓝布300余匹。随着经济日益发展,镇内人口多达13万余人。
    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后,由于伐术垦田林术减少,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水量减少,影响了货船往来,致使货运量下降。加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京汉铁路通车,形成一条南北运输的大动脉,南北货源改道而行。到民国时期军阀混乱,土匪抢劫,对商业敲诈勒索。抗日战争时期,敌机狂轰滥炸,陆路交通时断时续,兵灾匪患层出不穷。种种原因,使社旗镇日渐萧条。 
    新中国成立后,萧条的社旗镇逐渐得到发展。1965年建县后不断进行县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以来,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
    境内主要名胜古迹有山陕会馆、火神庙等。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