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访古—古都名城—历史名城南阳市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南阳市,古称宛,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城之一。它北控汝洛,南蔽荆襄,西通关中,东达江淮,自古为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现为南阳地区的首府,豫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处南阳盆地中心。东南有桐柏山,西南为武当山,北依伏牛山,南濒汉水。这里群山环抱,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白河、温凉河、梅溪河绕城外纵贯市区。
    南阳市交通便利,有飞机场一处,每天有班机飞往省会郑州,焦枝铁路从这里通过,北至洛阳接陇海线,南经襄樊连襄渝线和汉丹线。公路更为方便,有通往周围各县的公路,也有通往陕西、湖北的干线公路,四通八达。(左图 南阳武侯祠山门)
    南阳古属豫州,地近夏都。殷商时,武丁“奋伐荆楚”,把这里作为前哨阵地,遗留下来的遗迹有南阳市东北5公里的十里店遗址。西周宣王封其舅父申伯于此,称申伯国。春秋时,楚国崛起南方,向北扩张,楚文王灭申,置宛邑,始称宛。战国后期,宛为韩地。周赧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91年),秦伐韩拔宛。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秦使司马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宛。四十三年(公元前272年)秦置南阳郡,郡治于宛。又因其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以北区域之阳地,故名南阳。秦末,刘邦经南阳入关时,“匿旌旗.人衔枚,马束舌,鸡未鸣衔围宛城三匝”,迫使南阳郡守投降。

    汉承秦制,仍置南阳郡治于宛。西汉时,实行盐铁专卖,在宛设有工官和铁官,以监督、经营冶铁业和其他手工业生产。l952年2月,在南阳市北关外瓦房庄(古宛城内)发现大规模的汉代冶铁遗址。

    宛,地处南北交界上,又是长江、汉水、淮河三水路与关中来往的孔道上,交通便利,商业繁荣昌盛,故《史记·货殖列传》说:“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当时的宛城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四大商业都市之一。《盐铁论·力耕篇》载:“宛、周(洛阳)、齐(临淄)、鲁(曲阜),商遍天下。” ( 上图南阳镇平菩提寺藏经楼 )

    西汉末年,刘玄与王莽军作战,在围攻宛城的过程中,于地皇四年(23年)二月,在宛城外的白河沙滩中设坛场,即皇帝位,取年号“更始”。同年六月,攻下宛城,遂定都于此。
    更始三年(25年),光武帝刘秀起帝业于南阳,在洛阳建立东汉政权,把宛作为陪都。他的云台28将,365功臣,多是出于南阳,故南阳皇亲贵戚云集,有“南都”、“帝乡”之称。
    东汉宛城,规模宏大,有外城、内城两重,外城即郡城,亦即郭城,周长18公里。内城即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隅,城内“王侯将相,第宅相望”。太守杜诗在此发明了水排鼓风冶铁,铸造农器,“用力少,见功多”。从而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古诗十九首》:“驱车策弩马,游戏宛与洛”,把宛和洛阳并提。
    东汉末年,张曼成领导的南阳黄巾军,于中平元年(l841) 三月攻克宛城,杀死太守禇贡。后宛城失守,张曼成又被太守秦颉杀害,黄巾军推赵弘为帅,再度攻占宛城,人数发展至十余万,从六月至八月,固守宛城,赵弘牺牲,宛城再次失守。后来韩忠、孙夏相继为帅,并重新夺回宛城,浴血奋战,终因兵力消耗太大,宛城最后失守。  
    三国时期,南阳属魏,置荆州治宛,称荆州城。曹操与张绣曾在此城发生争夺战。西晋分封诸侯,建立了南阳国,属荆州,都宛。东晋桓温和南朝刘裕,皆由此以向洛阳。北魏时孝文帝取南阳五郡,而南齐不能夺。
    隋唐时期,宛改称南阳。唐“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先后派叛军攻打南阳,南阳军民在节度使鲁昊的指挥下,守城一年,最后鲁昊率城中军民突围,向襄阳撤退。

    宋时称宛州,金正大三年(1226年)设申州,元初升申州为南阳府。南宋初年,宰相李纲,为了振兴宋朝,在献迁都三策中说:“夫南阳,光武之所兴。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有宽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邻关陕,可以召将士;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南通荆、湘、巴蜀,可以取货财;北距三都(指宋之北京大名、西京洛阳、京师汴梁),可以遣救援。”是坚持抗金,恢复中原最理想的建都之地。元灭金之后,南进攻宋,元人取襄樊,下汉水,进军江南,也是以南阳为基地。此时,南阳城的规模远不如以前了,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自隋唐郡治于邓,古宛县为南阳县。城因缩小,止据西南一隅。”

    明代南阳为重藩,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定王的封国。从永乐二年(1404年)封藩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南阳止,共历9世11王,统治南阳长达239年之久。当时,明统治者在元代南阳府城的基础上又重新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城墙。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明“洪武三年(1340年),南阳卫指挥郭云因垣之旧,瓮以砖石,周六里二十七步有奇,高二丈二尺,厚如之,壕深二丈二尺,阔倍之。门四:东曰延羲、南曰淯阳、西曰永安、北曰博望,各筑月城,上各建楼,角楼四,敌台、窝铺四十三。”城内“邸第相望,将军中尉百数,宗室半居民。”
     清代,驿道开辟,由北京至云贵,多取道于此,加之驿站紧靠城南关白河码头,南阳成了水陆交通的连接点,南船北马,商贾云集,手工业、商业相当昌盛。使沉寂多年的古宛城又呈现出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

    南阳城垣在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虽经过几次修葺,但都没超出明代城垣的规模。咸丰四年(1854年)南阳知府顾嘉蘅慑于太平军、捻军革命运动的强大声威,不得不把旧城进行一次大的加固工程。在加固城垣增设炮位的同时,又于原4城门外各增设1道月城。原4城门名照旧,新增四正门额:东曰中原要冲,内曰楚豫雄藩;南曰车定指南,内曰荆襄上游;西曰控制秦关,内曰要吕城肇封;北曰星控神京,内曰源溯紫灵。同治二年(1876年)知府傅寿彤又环城筑起一道廓城(寨垣),周长9公里,西引梅溪河水,东疏温凉河

水灌入寨河,把东、西、南、北4关的寨垣相互隔断,各自成1堡。统观南阳全城布局,状若梅花,故有“梅花城”之称。
    辛亥革命后,南阳设镇守使署。1933年,南阳划为河南省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驻此。1938年,四城门曾更名为:东曰新华、西曰党化、南曰中山、北曰公安。同年,国民党政府南阳专员、县长又于城西南隅新辟一城门,并书额“经武门”。次年,国民党下令将南阳城郭全部拆除。这一时期,南阳工商业一厥不振,日趋衰落。到1948年,国民党又于此设第十三绥靖区,他们仓促间在原城门基础上又筑起1道土城。但是,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于同年11月4日解放南阳,从此,揭开了南阳历史的新篇章。现老城区内主要街道布局是3经4纬交叉,把老城区划为12个方块,基本保持着明城的旧貌。主要街道12条,主要巷道40余条,都是明清时所建。街道两旁遗留下来的房屋,均系硬山式青砖灰瓦砖木结构,整洁古朴。
    境内主要名胜古迹有宛城遗址、张衡墓、张仲景与医圣祠、诸葛庐、南阳府衙、南阳汉画馆、天禄、辟邪和王府山等。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