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太原历史上的几次兴衰—第一个兴衰期(公元497年至公元396年)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太原古称晋阳。许多地下出土文物表明,早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华夏的祖先就在太原这块土地上生育繁衍,并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497年前,古晋阳城问世,历经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十数个朝代,太原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军事重镇。公元979年,赵宋毁太原,新兴的太原又先后在宋、金、元、明、清等数朝中崛起,不仅是军事重镇,而且发展成为著名的文化古城和商业都会。   

在太原历史上有许多值得记载的传说和大事:“台骀降龙”变龙山,夏禹治水改龙头山为系舟山;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改唐为晋;公元前497年赵简子的家臣董安创建晋阳城;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分其晋”,晋阳成为赵国都城;公元前180年刘恒在晋阳“龙潜”16年后即位汉文帝;公元304年东晋并州刺史刘琨为抵御匈奴入侵9年喋血保卫晋阳;公元550年北魏高欢、高洋父子定晋阳为“霸府”、“别都”;公元617年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兴晋阳夺取天下,称晋阳为“龙兴”之地,把晋阳定为“北都”、“北京”;公元923年——960年石敬搪、刘知远和刘崇兄弟凭借晋阳争夺天下,走马称帝建立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称晋阳为“龙城”;公元979年攻下晋阳,为“钉”、破“龙脉”,火烧水灌,彻底摧毁晋阳;公元982年赵宋派潘美在唐明镇重建太原城;经金元狼烟后,明清扩建太原,商业兴起,后又遭天灾人祸,日渐萧条。古城太原,历经沧桑。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逐渐有了分工,形成了城镇和农村。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陆续在各地修筑城池。最初建筑晋阳城的是晋国公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予。董安予创建晋阳古城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97年以前,故趾在今晋源古城营一带,因城池建在晋水之阳(古以北为阳)而得名晋阳。古晋阳城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河水,地势十分险要,城堡十分坚固。据说,董安予在修筑晋阳城时,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用板夹夯土成墙,修治城廓。用高丈余的草木做宫舍的围墙,冶炼青铜铸成宫殿大柱,使晋阳成为城高池深、宫苑壮丽的赵国初期的都城。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部,初置太原郡,郡置设在晋阳。这时的晋阳也就叫太原了。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为抵御匈奴,选派韩王信坐镇北方,改太原郡为韩国,都城设在晋阳,从此晋阳成为北方的边防重镇之一。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把雁北和太原郡划在一起,称为代国,封他的儿子刘恒为代王。晋阳又成为代国的都城。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周勃等人拥戴刘恒继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文帝。刘恒即位后,由于他念念不忘他与其母出宫后生活了16年的晋阳城,称晋阳为“龙潜”之地,对晋阳十分重视。   

当时,晋阳不仅是军事重镇,商业、农业都很发达,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能造出雪白明亮,耀人眼目的钢镜、铁镜等物,被称为“东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独熟,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太原郡“属并州,户十六万九千八百六十三,口六十八万四千八十八,县二十一”。当时,在今天的山西境内有252万余人,可见其中有近30%的人口生活在太原境内。从晋阳城创建,经秦到两汉时代,可以说是太原历史的第一个兴旺时期。   

东汉末年,国力暗弱,匈奴贵族势力逐渐南移,到晋朝初,并州的大部分地区被匈奴占据,仅剩晋阳附近的一些属县。尤其是到公元304年,匈奴首领刘渊在左国城(今离石市)建都,自称汉王。他分别占据高平、屯留、平遥、介休等地,矛盾指向晋阳。晋阳人民在并州刺使刘琨领导下,抵御匈奴入侵,坚持长达9年的喋血保卫战。当时的太原一带,逃亡剩下的户不满2万,人民饥荒,寇贼纵横,道路断塞,一片荒凉。刘琨失败后,在公元316年至396年的80年间,太原地区曾被当时称为“五胡”的匈奴、羯、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创建的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太原人民长期处于兵荒马乱之中,遭受了数不清的灾难。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