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山西民俗—饮食民俗—粮食加工的方法和工具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过去推碾磨面是家庭妇女的一项重要的繁重事务。家贫没有大牲口的,全靠人力推动,那该是多么辛劳!

石碾一般设置在村中心或街口。石磨大多在人家院落中。有的有房子,有的在露天。

石磨分磨扇、磨底两块。主要结构有固定磨扇的磨脐,连带磨棍的磨橛子、铁磨圈、和磨眼。畜力拉磨一般用驴。为防驴偷吃,磨盘和驴嘴间连一根木棍,俗称“顶嘴棍”。并要用草编的“蒙眼壳”或破布把眼蒙上。驴儿不停地走,石磨隆隆,飘洒下碾碎的粮食来,妇女则头顶花手巾,腰扎花围裙,一边大声小叫地吆喝着不肯快走的驴儿,一边要往磨上加添粮食,还不时抽动磨眼中塞着的木棍(控制粮食入磨的流量);一边又要扫出磨出的面粉去箩面。这箩面的萝子有粗有细,多以马尾或钢丝制底、柳木制筐。在柳条编的或纸筋拍的笸箩里放一长方形的箩床,呱哒呱哒,细面下箩,粗糁继续上磨,十分忙碌。这样一天也不过二斗粮。俗语中把忘恩负义的举动叫“卸磨杀驴”,十分形象!过去养毛驴的人家不怕人借驴上山驮运,就是舍不得借驴拉碾磨面。因而很多的贫穷人家全凭自己人磨面,实在苦不堪言。

在石碾上可碾米、压黄豆钱钱、玉米圪糁、草麦片等熬粥用料。有的地方连面粉也在碾子上碾制。

有的人家还有尺余大小的小石磨,木把朝天,一人坐着便可操作。这种小石磨多用来磨豆腐及调料面。

安放在街头屋后的石臼,是去带皮壳粮食的原始工具。

簸箕、木斗、木升也是农家必备的用具。通常一斗是三十斤,十升为一斗。过去的大斗上都写有“官斗副市”四个大字,意思是它定的市场通用标准量具。

小麦、玉米、高粱在上磨前为了使出面率高、面质好,要先下水煮或淘一下,将晒干的上磨。莜麦则要以微火炒一下,才上磨的。 山药蛋是晋北、晋西北的主要农作物。每年收回来除留下吃菜的外,大量地要加工成淀粉,俗称“粉面”。过去淀粉加工方法非常原始。合家老少整日在钉板和铁皮做的镲子上把山药蛋磨成糊状,然后加清水,用多于过滤,沉淀后,去水翻晒晾干而成。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