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山西民俗—旅行民俗—交通用具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除人们步行、骑驴、马、骡子、骆驼作为一般旅行形式外,全省境内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还有一些必要的交通工具作为人们乘坐和拉运东西之用。

山区人因受山路崎岖不易行车的限制,发明了一种可载人运物兼顾的驮运工具“驮筐”,也叫“驮搭子”。用木头做一个拱形驮架,垫鞍衬搭于牲口背上,一头固定一个编筐,外出时东西放筐内,人骑坐在中间。有时赶集探亲,一头筐里放东西、一头放走累了的小孩,大人们吆赶着。一路悠悠然,一路春风。在弯弯的山道之上,路长人少,赶牲灵的人耐不住空旷的寂寞,便放声吼喊几句粗犷的小曲,山谷中回音阵阵、有如大自然的应声。

山西部分地区有独轮车。缺点是不稳当,没有一定的技巧东倒西歪驾驶不了。优点是不受道路限制,大道小路,载人载物都能适应。单轮着地不太颠簸,常见卖瓦盆的人双手驾辕,肩挎背带,身子左右腾挪,以稳定重心,倒也走得十分自如。有时遇载重物,前边可用人力畜力牵拉。

轿子,多人抬举的较豪华的轿子为官轿,为达官显贵们出行时乘坐,老百姓无权享受。即使一般民轿也只能在新婚大典时享受一下。这种轿子在山区有骡驮轿。平川则为带轿轮的畜拉轿车。比轿子档次低一些,只在架起的垫板上面拱起席筒,里边乘坐人员,称为架窝,适用于老人们出行时乘坐。

人力车是由日本传入中国,在城市供达官贵人们乘用的。初为木轮铁瓦,后改进为充气的胶皮轮胎。

双轮大车是以大牲畜为动力的载重车,是过去广大农村的普遍运输工具,经多次改进至今沿用不衰。初为木轮铁角车,后改为胶皮充气轮胎,称之为“大皮车”,三套马拉,那时人家养个大皮车其神气劲不亚于今日养汽车者。赶事筵、走亲戚、车上架个窝棚,合家老小一坐,人喊马叫,串铃声声,风光得很。一种小型的双轮车又称为小平车,为一般人家的运输工具,晋中人把牲畜套在前面,自己赶车架辕,晋北人则把牲畜套在车辕上,坐车赶车。

山西境内黄河、汾河横贯南北,水路交通是对陆路交通的补充形式。无论北上内蒙、西出陕西、南下河南,都要与水打交道,水路行旅风俗以船为渡,籍水而行者比较少。沿河设渡口、以木船为主要运输工具,人工摇橹摆渡。因水流关系,两岸渡口不能相对。船夫们过了河逆流而上时,沿河赤身拉纤,是艰辛的活计。

在吕梁地区的柳林一带,有一种特殊的水上交通形式:吹羊皮过河,与甘肃的“吹牛皮过黄河”风俗极为相似。杀羊时整皮退下,去羊腿封口,留一条腿的口过河时吹足气,成一皮气囊,人抱着羊皮划水过河,是一项极有地方特色的渡河习俗。有些水性好的人在身上绑三、五个大瓢葫芦借浮力过河。

内陆地区季节性河流、遇到雨季水位暴涨后,有专职的人力渡河者,靠苦力和冒险混个饭钱。

现在交通行旅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家有自行车,远程旅行汽车、火车甚至飞机的高速行驶消除了人们过去多少行旅艰辛。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