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居室陈设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一、卧 具

山西北方农村大多以土炕为卧榻,且多为过火炕。土炕与锅台连为一体,由青砖筑起高约二尺的炕墙,炕洞垫起黄土,再用土坯或砖撑起,上面盖泥制炕板。有的地方用石片炕板。烧饭同时便热了炕。晋东南长治一带的土炕多筑引墙,不通火。炕中留一石榴形成桃形小洞,叫炕缝。家家必留,否则妇女不生孩子,这是生殖崇拜的遗留形式。一般民间铺苇编席子。稍好一点的铺大褥子炕垫或毛毡之类。

被褥,俗称“铺盖”。是主要卧具用品。被子多以粗布,印花布面,自染兰布,白布作里,絮棉花缝好,用线引实。褥子小于被子。有的妇女用各色碎布头拼接成有规则的花褥面十分好看,褥里又多用自纺粗布做里子。枕头有方形的用于靠坐,长枕用于睡觉,用黑布、兰布做皮、两头多绣以图案。小孩用的则绣以各种动物造型如蛤蟆、老虎、狮子、鱼等十分有趣。装芯多用荞麦皮,秕谷等。婴儿的枕头多有装绿豆或小米的,一为下火,二为枕头型。多数人家白天被褥叠垛在炕角旯旮,上面遮一单子,富裕人家有炕柜。晋东南一带过去炕前装有排栅,晚上拉开,可以防止衣被掉下。

二、照 明

煤油灯、麻油灯、豆油灯是旧时通常的照明工具。

煤油灯有陶制的、木制的、铁制的、高约尺余,分底盘、灯瓶、灯杆、俗称“灯树子”。豆油、麻油灯多以灯盏盛油点棉花捻,亮度较差。更有贫穷者在墙上挂一砂箅,将麻杆陆续插入箅孔里,点燃照明。忽明忽暗,微若香头。也有的用草棍串蓖麻仁燃点的。点蜡烛过去属富贵人家。这些煤油灯、豆油灯,给人们带来了光明。老人们在这小灯下讲那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母亲在这小灯下做那永远做不完的针线。父亲操着粗笨的双手给孩子们在墙上做那维妙维肖的手影戏,狼来了,兔子跑了,马来了,狗跑了,直追得孩子们陷入了神话般的痴想中……现在山村窝铺,家家都有电灯,来痛痛快快地饱享电灯的光明。

行旅多有纸灯笼,玻璃风灯等。

三、取 暖

冬天取暖有铸铁火炉、铁皮火炉、泥火炉、地老虎炉子等几种,亦有用木炭火盆,铜手炉的。以煤和煤糕焦炭做燃料。

过去在晋北农村到了冬天寒冷时,在凳子上或炕上放一个肚小嘴大、两个耳朵三条腿的“红泥小火炉”,夹一膛焦炭来暖家做饭。

地老虎也称“过炕炉子”,用砖垒在炕沿下,热气暖炕,冬天冻脚时往炕上一坐,脚伸在炉火上,立时便暖,并可炒菜做饭。晋西北一带的地老虎炉体通在地下,炉灰通屋外的地沟,暖和干净。如果炉子不过炕,冬天便在后炕的火口中烧些柴来暖炕。长治一带有用锡制汤壶灌开水暖被窝的习俗。

四、卫生器具

旧时没有搪瓷脸盆,洗脸多用铁盆、瓦盆、砂盆、铜盆,擦脸用粗布或毛巾,去污用土碱。到了冬季多以猪胰子加碱而捣烂制成小圆饼。甚至用扫麻雀粪洗水去污,据说能防止风裂。冬天嚼枣泥涂于手背、脸上,然后在火上烤干防冻。女人们洗头用皂角水。

扫炕用糜穰缚制短把笤帚,扫地用高梁头、苇穗等缚制的长把笤帚,扫院子用竹管草扎的木把扫帚和扫帚苗长成的扁扫帚。

鸡毛掸子是室内清扫浮尘的最好工具,平时挂墙上,是一件土色土香的极别致的壁挂艺术品。打扫身上的尘土还有用马尾和布条制作的“尘打子”。

夏日里为防苍蝇乱飞乱落,用麦秸草编织成十分好看的绳篮,吊挂在房上,是一件极好看的装饰品。夜里点燃用艾蒿编成的火绳,以便驱除蚊虫,防止叮咬。

五、家具什物

山西人的家具比较简单,不求华丽,讲求实用结实。走进家室,有一紫红色的榆木大平柜,俗称“躺柜”。正中安一个黄灿灿的铜制暗锁,用精致的铜片遮盖着锁孔。这既是重要的一份祖产,又是姑娘们出嫁时的最高陪嫁。平时一柜多用,可以以柜代桌,以柜代几,以柜代案,摆放装饰物件,敬神上供。晋南有拱盖式板箱多为陪嫁物。大立柜、方桌、小炕桌、小炕柜存衣放被、陈放些日常用具。

坐具种类繁多。普通人家有方机、三腿圆机、长板凳、小凳子、单背靠椅,还有花布彩绣布垫,妇女们精心编织的草墩、蒲团,都很柔软,成为坐街、看戏的随带物。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