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经典品读

经典品读

《身心的安适—<菜根谭>生活法则》之八

繁体中文】  作者:霍明琨   发布:2016年08月31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身心的安适—菜根谭生活法则》之读书与立身: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扫一屋更要扫天下有一个西方传统版的教育故事。

建筑公司经理来到一个新工地视察,看到3个工人在不同的位置砌墙。

经理对一个工人漫不经心地说:“我们砌一道墙。

”他对第二个工人说:“我们要建一座房子。

” 来到第三个工人的面前时,经理放眼周围,心情十分开朗。

他带着一种豪气地说:“我们要建设一个美丽的城市。

”工程结束的时候,他发现第一个工人把墙修得歪歪斜斜,经理责问他的时候,他满不在乎地说:“不过是一堵墙嘛。

”第二个工人把墙修得中规中矩,经理很满意,问他怎么做到的。

他说:“因为这堵墙将来是房子的一部分,墙修不好,房子倒了可不是好玩的。

”来到第三个工人完成的工程面前,他发现墙不仅修得平正笔直,而且每一个细部也处理得近乎完美。

不仅如此,那工人还把那些变形缺角的砖块都挑了出来,没有一块用到墙上。

他说:“我要造一幢雄伟的大厦,给城市增光添彩。

”同样是泥瓦匠、同样是修一堵普通的墙,因为心中怀有的理想不同,最后取得的成就相差万里。

《菜根谭》里有这样一句话: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人的一生如果“处世”做到了进退有度、圆滑通融,却始终没有一个高远的志向的引领,没有“立身”帮它挑起大旗,高屋建瓴,这样的人生就象在灰尘里抖衣服、在泥水里洗脚,终究达不到超脱、达观的境界。

在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中有一种目标设定说:认为合适的目标可以激发人的挑战性,而目标设定的高低决定了取得成就的大小。

有人曾经拿跳蚤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到它身体的400倍左右,可以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

他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

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立即加上一个玻璃盖,“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

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并没有停止跳跃。

一次次被撞之后,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

过了一段时间,实验者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到玻璃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一天后,实验者把玻璃盖子轻轻拿掉,跳蚤还是在原来的高度继续地跳。

三天后,跳蚤还是在原来的高度继续地跳。

一周以后,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这就是“跳蚤效应”,跳蚤本来可以挑战自己身体无数倍的高度,但是在外界的影响和设定下,它心里逐渐默认了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所以它永远跳不出这个杯子了。

《菜根谭》给我们的立身坐标是一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事业,是一根没有限高的标杆。

每个人在确立志向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发现自己、调整自己、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才能不断地挖掘潜能、突破极限。

北宋文化史上,有一个自幼以高义立身,虽然一生饱经坎坷,而始终能保持超达豪迈的人生态度的人,这就是苏轼。

苏轼从小饱读诗书,有一次母亲为他讲《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著名的士人,为人清高耿介、有澄清天下之志,誓不与权臣和宦官妥协,最后遭党锢之祸而遇害。

当被捕之时,他与老母诀别,请求自己的母亲不要因为自己不能尽孝而伤心;他的母亲答道:“你像其他的义士一样名传千古,我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读到这一段时,苏轼问母亲:“如果我有一天成了范滂,您会怎么样呢?”苏轼母亲当即回答儿子:“你如果做了范滂那样舍生取义的人,我当然能做范滂的母亲!”今天看来,苏轼的一生确实不够顺利,经常碰到一些倒霉事、窝囊事,甚至好几回被害,差点向阎王爷报到,可是他留在我们心中的印象却从来没有沮丧、颓废、落魄。

他晚年给一个朋友写信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生死之际”。

面对衰老和贫穷,仍然能够谈笑生死,就是因为有立身之初的高标远致,才有行走一生的超脱达观。

有人说我也想立大志成大业,可哪有那么多从军从政、建功立业的机会呢?其实立身要高,并不见得马上去做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说好与人交往的每一句话、做好自己身边的每一件事,推己及人,将来才可能为百姓立言、为国家做事。

《菜根谭》说:不昧己心,不拂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菜根谭》的这句话化用了北宋大儒张载的名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提出:修身,不要泯灭自己的本性本心,要保持真我;齐家,不要拂逆正常的人伦情感,要以和为贵;治国,不要耗尽所有的民力、物力,要可持续发展。

做到这三点,可以以一己之心比千万人之心,把自己贡献给天下百姓,为子孙后代谋利造福。

其实这话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大道理,无非是“从我做起”四个字。

中国文化讲先内圣、而后才能外王,说白了,就是做事先做人。

先从自我的修炼与提高开始,破除自己的局限,纠正自己的不足,内心逐渐圆满和成熟,然后达到人格完善与事业有成的双重成功。

曾经有人对孔子说:“子奚不为政?”你为什么不从政为官呢?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他说《尚书》上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推行孝道可以治理国家。

那么我提倡孝道也是从政,难道只有当官才是从政吗?”想要心怀天下,就要做好自己。

这就象从小有扫清天下之志的东汉名士陈蕃一样,他十五岁的时候,父亲的朋友来做客,发现他的房间杂乱不堪,就问“你怎么不打扫房间呢?”陈蕃慷慨激昂说大丈夫应当以天下之事为己任,怎么能在意小小的一个房间呢?这个朋友当即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菜根谭》的智慧中,修身养性、独善其身和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这样的理想和责任,将我们原本渺小和卑微的生命无限放大,把原本没有意义的生命赋予了宏阔而深远的意义,也足以激励和唤醒每一个人,从小我而至大我,从一己而至天下。


【来源:作者原创】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