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文学文艺

文学文艺

别羡慕鲁迅有钱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五岳散人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有篇文章从史海中钩沉到一段其实每个对近代史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的密闻,具体点说,就是列了个当年著名文人的收入清单,鲁迅12年收入折合现在480万元、顾颉刚年收入超过40万元等等。不知道说这个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我理解这件事是这样的。
    话说钱这东西在某种程度上一种枷锁,但打工一族是拿工作时间换钱,老板是用钱换时间。也就是说,钱多到一定程度就不是枷锁了,是挣脱枷锁的工具。它所购买的就不单是物质,而是一种自由。其实学问这东西也不例外。没有一个好的个人经济环境,指望学者能挺起腰杆的愿望,其实十之八九都会落空。还有就是销售途径单一,古代的文人出路就是把学问卖给帝王家。在买方只有一个的情况下,你的货就要对皇帝的胃口。指望在这种情况下不把学问做成帝王的家谱,本身就是一种完全不靠谱的希望。所以,在大国寡民的时代还有几个独立知识分子,到文网与主流思想成型的时候,明朝出了个李贽最后还被干掉了。
    国家能控制学术的手段就是这么两点:其一是上面说的出路控制;另外就是社会资源的控制,也就是说如果我不给你饭吃,你就会饿死。古代是出路控制为主、社会资源控制为辅,因为古代毕竟是个私有化、简单化的社会,几亩薄田说不定就可以养活一大家子人。
    现在来说说在鲁迅他们那个时代,为什么涌现出了这些钢筋铁骨的知识分子。
    很简单,旧王朝被打倒了,知识分子可以售卖自己的公共意见与专业知识,完全可以不鸟当政者,在一个旧的秩序被颠覆、新的秩序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时代,民众所愿意看到的东西就是掌控言论资本的人所要提供的。资本为了自身利益或者精神的追求,需要这些知识分子来言说,并且在这个市场化的环境里,谁说的好报酬就高,报酬高就生活的优裕,就更有时间来思考社会问题。这就是一种正向的良性循环。
    造成这种循环的有两个因素:国家控制力的减弱,与知识分子自身天下意识的增强。所有集权国家都把控制经济与控制信息传播当作最大法宝,在那个时代其实并不例外。但当时任何名义上掌握政权的人,都没有那种控制力。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而当时的中国,遍地风火狼烟,知识分子刚刚从海外进口的民族国家之概念,正在忧国忧民、存国保种之时,其责任感也是原因之一。所以,那时候的公共知识分子或者学者收入虽然高,但基本是一种副产品。这种副产品固然是推动当时知识分子更自由的言说与研究,当时的环境与国家的遭遇也是重要的原因。
    另外一个例子当然就是四九年后的各种运动。四九年后,有学术大家而无大的学术成果,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里。这跟当时国家控制了所有的资源与信息是有关的。控制了资源,你就只能说当政者喜欢听的话,而那种情况下说出的话,与学问一般都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一种曲学阿世的表演。这方面郭沫若可以作为例子,证明老而不死,确实很有可能是贼。
    即使有很多学者不打算象郭老一样腆颜苟活,但他们的声音不为大众所知道,因为所有的传播媒介都是被控制的,即使有学问也传不出声音。不然就是把你的声音作为批判的素材,马寅初的人口论就是这个下场;而陈寅榷搞小学以终;文学家沈从文去考证服装、老舍自己跳了太平湖。
    当然,现在自然是好多了。不过,依然没有什么大家产生。文脉气节一断,再恢复起来,非三、五十年不为功。我辈后人,看前辈的收入帐单,最应该看到的是那时候的相对自由的空气与治学、言论环境,那可能是这些收入帐单所真正带来的意义。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