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文化艺术>> 智慧谋略

智慧谋略

中国智谋:应变·应对-先意承旨,朱高炽巧成太子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原典】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提出选定王位继承人。大部分武将认为该立次子朱高煦,因为他屡建战功,多次在危难之中挽救成祖,足智多谋,深得朱棣喜爱。
  大臣解缙等人则力主立长子朱高炽,理由是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这么决定过,于是朱高炽被立为太子。
  朱高炽虽不招朱棣喜爱,却十分善于揣摸祖父朱元璋的心思,应答得体,朱元璋认为他有做君王的才能,决定他应成为太子。
  朱元璋认为从小事上可以看出儿孙们的人品。他在世时,经常把儿孙们召入宫中,让他们读书,做一些小事,进行一些实际锻炼,以此考察他们的品格和才能。
  有一次,朱元璋召来秦王、晋王和周王的儿子,让他们与朱高炽同吃同住,在读书之余,派他们分别去检阅宫中的禁卫军,三王之子都想以办事迅速得到祖父赏识,因而得到命令就出发,很快就完成了检阅任务。朱高炽却不紧不慢,行动比三王之子慢得多。
  朱元璋问他行动为什么这样迟缓,朱高炽回答说:“天气很冷,我让禁军吃过早饭再检阅,所以迟了。”朱元璋听后十分高兴,认为朱高炽能替别人着想,爱惜军士,品德可嘉。
  一天,朱元璋把一些奏折交给朱高炽,让他分检一下,把重要的先选出来。朱高炽所选的是一些与民众切身利益有关的奏折,正迎合了朱元璋勤政爱民之心。
  在送上的奏章中有一些错别字没有改正,朱元璋问道:“你大概看见这些错吧?”
  朱高炽答道:“我没敢马虎,但我觉得像这样的小错,实在不会影响您的审阅。”
  朱元璋听后异常高兴,说:“我的孙子有做国君的见识啊!”随后他将十八岁的朱高炽立为燕世子,为朱高炽日后被立为皇太子打下了基础。
  成祖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这就是明仁宗。
  
  【新说】
  要揣模领会主子没有表达出来的意图,需要悟性,悟性是一种天赋。有人天生悟性极高,能从蛛丝马迹中悟出别人难以言说或不愿说的心意;有人却不善此道,给个棒■就当针(真),直来直去,自然难于讨好。
  不过,并不排除通过努力而达到这一效果的情形。长时间地留心观察,将观察的结果作细心分析,以此为依据来判断主子的心思。在大多数时候,这样做是有效的、正如猎人追踪狡猾的野兽的踪迹,只要细心并有耐心,最终便能将野兽捕获。
  无论是凭悟性还是凭努力,都需要小心谨慎。漫不经心,毫不掩饰,反应迟钝,都可能破坏效果。最佳境界是不显山,不露水,在往来对答中达到默契,达到心领神会。
  先意承旨的唯一目的,就是讨好取宠主人,身分地位主次是既定的,切不可喧宾夺主或反客为主。难就难在既要表现出谦卑顺从,避免锋芒毕露,又要表现出聪明乖巧,投其所好。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可以讨好怎么都行,这样效果会适得其反。
  不妨说,先意承旨是一门讨好取宠的艺术,是以走钢丝的本领,在谦卑与聪明、顺从与主见,偏好和语性之间保侍微妙的平衡和心领神会的默契。
  正因为这样,它与逢迎拍马、阿谀献媚不可同日而语。
  
  【新说】
  先意承旨:语出《韩非子·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朱高炽巧成太子,事见《明史·仁宗本纪》。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