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

风花雪月游大理——大理少女回眸一笑(2)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林野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后晋高祖天福三年(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集东方三十七蛮人马灭杨氏之“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待到“段誉”已历经十八代。段誉历史上确有其人,名为段正严,又名段和誉,确确实实是“风流成性”的段正淳之子,与延庆太子实不相干。他伯父段正明被善阐侯高升泰以“天变”为名迫之退位为僧,高升泰自立为帝,国号“大中国”,未及两载,复还位于段正明之弟段正淳,但从此高氏独掌大权,段氏空有皇帝之名,却无皇帝之实。段氏一脉因此多喜诵经礼佛,皇室之中出家甚众。而我们的痴情王子段誉最后也是出家当了和尚的,却不知那“语笑嫣然”的王姑娘又如何自处了?(王语嫣、段誉、高升泰等人事迹,在《天龙八部》中述及。)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

眉眼盈盈处。

“风花雪月,鸟语花香”是大理风光的写照。“吹面不寒杨柳风,经夏不消苍山雪;一季燃尽山中火,半月掩过海上蓝”。点苍山一十九峰,峰峰之间皆有清泉,呼之“锦浪十八川”。大理的山美,苍山十九峰,有的苍秀挺拔,有的庄严凝重。更有薄雾长绕峰间,有时淡如轻烟,有时浓如泼墨,长舆百里,竟日不散,远远望去,如在飘渺之间;大理的水美,洱海烟波百里,浩浩荡荡。独自凭栏,迎风而立,远眺苍山。悠悠然,飘飘然,胸中不由得豪气万千,仿佛便欲乘风而去。

大理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大理的少女回眸一笑间自有一种动人的风情。她们就好象是日日飘浮于山水间的云霞,采尽了天地间的灵秀。与北国佳丽相比,她们多了一份水之温柔,而与江南水乡女子相比,却似乎又多了一份山之刚毅。“眉未颦而英气自凝,齿未露而娇柔可见”,穿起白族特有的服装,更是平添一份异族风情。也许是因为这群女孩子占了山水之钟灵神秀,大理更加慷慨地把它的“风花雪月”一股脑儿的加在了她们的头上。:她们的头冠是月牙儿形的,用红线系于脑后;上部饰以雪白色的毛绒。整个头冠上都绣满了红花,手工精细,栩栩如生。更在左侧垂一白色长絮,可以迎风飘荡,共合成“风花雪月”之数。其中,风絮则最为重要,显示着白族姑娘的身份。如果是一个已婚妇女,风絮就会很短甚至没有,有着长风絮的白族姑娘都是云英未嫁之身。而如果一个妇女的风絮只有少女的一半长,则说明她已"召婿入门”了。据说白族姑娘的头冠是绝对不可以随便碰的,如果无意中碰到了,要么娶那个姑娘为妻,要么自带口粮在女方家无偿干三年苦力。

如果说大理的女孩子和洱海苍山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自然风景的话,那么,作为著名的佛国,大理的寺院更是星罗棋布,这些寺院就构成了大理一道颇具特色的人文风景。大理国二十二代国君,倒有七人退位为僧,一人被废为僧。这样,大理的佛教理所当然的受到了皇室的大力支持。加上印度、吐番和唐武宗的先后灭佛,使得大量僧侣来到云南,更使得这里的佛学采众家之长,在大理国时期达到了一个颠峰。“此邦之人,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沿山寺庙极多,不可殚记。凡诸庙宇,皆得道者居之。。。。所居洒扫清洁,云烟静境,花木禅房。立其外者,使人名利心尽去。(郭松年<<大理行记>>)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姗处。”

世间事,大抵如此,常有聪明绝代之人,一生或欲留名千古,或欲求证得真,大凡此辈,皆坚韧不拔、百折不回。孰不知一生碌碌,岁月如梭。待到惊觉,已是白发苍苍。却往往一事无成,饮恨而终。只有那么廖廖几个,或峰回路转,或突悟禅机。“出门一笑无拘碍,云在西湖月在天”。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改,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千寻塔,大理第一名塔,取得便是望后人千寻百访之后能够“蓦然回首”,

“悟佛家之精意,脱生死之轮回”之意。千寻塔建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

(一说建于开元年间)。建筑风格类似于西安的小雁塔。传说古代大理是“泽”国,多水患。当地百姓认为是“龙”在作怪,乃建塔以镇之。塔前照壁上书“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据记载,明正德乙亥(1515)年五月六日,大理发生大地震。此塔“折裂如破竹”,然而十天之后居然又自动弥合在一起,安然无恙。实在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赞叹“佛法无边”!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