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

凤凰片断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carolinelili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家里的书柜上一直有一本沈从文散文集,已经忘了是在什么样的心情驱使下买的,很少有翻阅的痕迹。但在心中就是有一点肯定的就是沈从文一直是和凤凰相连在一起的。当朋友听说要去凤凰游走几天,都极力反对,不好了,那里什么都不好。但固执的我还是出发了,只不过是把凤凰当作了旅行的第一站。吊脚楼和沱江的照片已经阅过无数,但真的自己身临其境还是欣喜若狂,这就是旅行的魅力吧-体验,相信在自己的相机里总会有不同与别人的风景和心情。

到达凤凰是周五的下午,除了过于灿烂的阳光,就是超乎我想像多的人群,随便找了个临江的客栈,一问才知道是沱江的中间部分,是一间小小的阁楼,很适合观看江中的人,偶尔在船上的人也会把目光投向我那非常隐蔽的窗,我假想他们是羡慕我的。在凤凰只想去看一下沈从文的墓,故居是只想走路经过一下屋外,还有就是他和黄永玉读书的小学,还有就是沱江人家客栈,很想住里面因为老板家和我一个姓,可惜房间早定光了。去往墓地的古街上有很多的人力车,有招呼的语句是“是小伙子拉车,走吧”。难道是看出我比较的。。。事实我想是因为小路有点斜坡,年轻人力气大吧。但是看到那些拉车的男女在太阳下冒着黑黑的汗水,我实在不忍坐上去,我想坐车的人是否有犯罪的感觉。墓地在一座非常清凉的山上,有文学青年在那块五彩石下放了鲜花也有燃着的香烟。熟记了他的两句名言,拜了两拜,就坐在离墓不远的一个清泉旁享受山间的阵阵凉意,当地人都到此来取水,我也大胆的喝了两口。旁边还坐着一个老人,用着浓重的本地话看到一拨年轻人就介绍沈从文,勉强能辨别出他的意思是向他学习沈从文的四句话,你就能做大官,他是看墓地的人,不得而知。

离开墓地就前往文昌阁小学,坐落于虎尾峰下,在老街和新城交界的地方,我们去时已是傍晚,门锁着,正好碰到住在里面的人出来,请求进去看一下。古树告诉了人们这个学校的年龄,一排碑文诉说着这个学校的独特(中国在一所小学里树立那么多的碑文是第一个吧),夕阳下安静的教室,稍显破旧的桌椅让我忽然有了时空倒流的感觉,这个学校的许多地方都让人感觉到两位大师的存在。这是一所省重点的小学,这个名头是有她的底蕴所支撑的,而不是富丽堂皇的教舍。

天色渐渐暗下来,走在古街上,除了商人就是游人,沈从文故居的对面是一家据说有年头的酒铺,那里的人很客气,可以让你品尝你喜欢的酒,即使你不买他们也会对你说没关系,走好啊。我是个好酒之徒,很想向许多人一样拎个葫芦型的酒壶大摇大摆地走在街上,可惜天太热,那酒在我尝来太过粘稠。

天黑后的沱江无比的热闹,有许多卖花灯的人,上面插了蜡烛,让游人放着玩,还起了个非常的意义,吉祥啊,如意啊,在我看来只是好玩,脚踩在水中,看着那摇摇欲坠的花灯慢慢向前游着。期盼着明天赶早看沱江的清晨,所以回到了小阁楼。但是对岸的酒吧喧嚣声超过了沱江的水声,一直到夜很深。睡梦中仿佛感受到了沱江水带来的丝丝凉意。

醒来已经六点了,沱江边除了照相的游人,就是被照相的洗衣服的凤凰人了,凤凰永远都不会只属于凤凰人了,把昨天走过的老街又走了一回,经过了无数次的思想斗争,看到无数人在我住的客栈问还有房吗,我义无返顾地逆向着人群离开了这个我卧了25个小时,又乘车2小时的古城。不知道自己是否还会再来?

补:沈从文的话

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能认识人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