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

雾灵山的塞内关外之谜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wlsxjk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站在燕山主峰雾灵山的顶峰向南、向西、向北看,均有长城。南有黄崖关、西有墙子岭关、北有黑谷关、司马台、金山岭、古北口。雾灵山前后和西侧均有长城,所以它当年肯定是边塞重地。那么雾灵山是塞内还是塞外呢?是关内还是关外?雾灵山附近的长城又到底修于何时呢?

雾灵山在战国时期属于燕国。当时的燕国境内有许多游牧族居民,历史上称之为东胡,经常对农业地区骚扰作乱,于是在战国末年,燕国大将秦开赶走游牧居民并修筑一些长城作为防御。但这些长城修在了当时的燕国北部边境,也就是现在的承德丰宁、围场一带,远远地将雾灵山圈在长城以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把燕国长城和西边的秦、赵长城缀连,形成了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汉时沿用燕长城,并开始使用“边塞”一词,把胡人所占的燕长城以外的地方叫“塞外”,由于秦汉时期的长城在承德丰宁、围场一带,所以雾灵山是塞内无疑。

雾灵山附近的长城始建于公元556年左右南北朝时的北齐。自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厍(读she)莫奚人(鲜卑族的后人)趁此纷乱之际,进占了属于东魏的地盘,雾灵山从此纳入厍莫奚人的势力范围。而纷乱中的东魏,高洋接替了哥哥做了东魏的宰相,第二年便让东魏皇帝禅让给自己,并把国号改为齐,这就是历史上的北齐。此时,厍莫奚人和柔然人频繁南扰,给北齐统治者造成很大麻烦。为了阻挡柔然、厍莫奚等游牧族的进攻,保证边境安全,北齐文宣帝高洋,沿用秦朝、汉朝的老办法——修一条横贯东西的长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在现今的兴隆境内开始断断续续地修了一些长城,向东一直延伸东大海,雾灵山就被圈在了北齐长城以外。因雾灵山地处黄崖关、墙子岭雄关之外,所以雾灵山就是关外(有人称塞外)了。

如今长城沿线上一些风化较重、干垒石块墙的长城为北齐长城。

动乱的南北朝时期,很快就被隋统一了。公元600年左右,隋文帝杨坚曾派周摇修缮这段北齐长城。

但雾灵山现存的长城绝大部分属于明代修筑。明朝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曾派大将徐达改筑从山海关到居庸关(含雾灵山这一段)的长城,新建和重建了许多长城线上的城关要塞。明永乐年以后的成化、嘉靖年间,都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和增建,其中嘉靖年间修砌的长城用的是土石材料,而不是砖砌长城。

在明朝隆庆二年,也就是1568年,蓟辽总督谭纶上疏朝廷,建议抗倭英雄戚继光来蓟镇,以保边境平安。之后朝廷命戚继光主持防务。当时的长城低薄简陋,经风吹雨打和战争破坏,许多地方倾圮坍塌,长城线上只有一些砖石小台,守城的士兵只能露立台上,没有藏身的地方,这样的长城显然无法阻挡蒙古兵马,戚继光在实现“组建戚家军”无望的情况下,面对现实,上疏朝廷重修蓟镇长城,并获朝廷批准。从此戚继光自1569年开始一边不断反击蒙古兵马的进犯,一边在千里长城线上铺开重修长城的工程。在燕山丛中依照山势,每隔不足一华里的山头便修筑一座楼台或烽火台,(如大沟村南的正鼓楼),一些主要隘口加固筑城,驻守重兵,如墙子岭关(今墙子路)、黑峪关(今黑谷关)、曹家路等既是交通要道又是边塞重镇。五虎水门则是水路要塞。

在这次长城重修中,戚继光进行了大胆改革,除了加高加厚城墙,又创造了空心敌台。这种敌台上下两层或三层,能存放兵器火药,能做守城士兵堡垒,可以有效地防御敌人。明隆庆六年(1572年)冬天,蓟镇总兵官戚继光在修完部分长城后,精心组织了一次军事演习,并邀请兵部右侍郎汪道昆、蓟辽总督刘应节前来视察。

明万历三年(1575年),兵部尚书谭纶等兵部、户部官员在总部督戚继光和地方官员的陪同下视察曹家路长城防务,并游览了雾灵山。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戚继光奉调广东,但长城重修并未间断。

明崇祯年间,长城维修仍在进行。崇祯八年(1635年),大沟的明长城(正鼓楼)修缮完毕,此时的蓟镇总兵杨嘉谟在地方官员的陪同下检查验收了正鼓楼这段长城,并游览了雾灵山。

也就是说雾灵山的长城,源于北齐,虽经以后历朝历代尤其是明代的大修大补,甚至重修,但所走线路基本没变,仍地处黄崖关、墙子岭雄关之外,属于地地道道的关外,确切地说,雾灵山属于塞内关外。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