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

雅鲁藏布大峡谷证实和发现河床瀑布群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中国科学家从1973年起就对雅鲁藏布下游大拐弯峡谷进行了多次综合性的科学考察,地理学家杨逸畴到今天为止,已8次进入大峡谷作科学探险考察;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率组对大峡谷作为水汽通道进行了测试,证实大峡谷是印度洋水汽进入高原的主要通道;植物生态学家李渤生曾率组深入,连续考察15个月之久。
1994年他们对大峡谷作为世界之最进行了科学论证,以综合的指标,对比原世界最大峡谷科罗拉多和秘鲁的科尔卡峡,证实和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1994年4月17日中国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作了报导。
1998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世界最大峡谷科学正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罗马字母拼为YarlungZangboDaxiagu,简称大峡谷。
1999年1月初,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九八中国十大科技新闻”,其中第二条为:科考队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考察获丰硕成果。
证实和新发现4处大瀑布群
1998年,中国科学探险队实现了首次徒步全程穿越大峡谷,重点对其核心无人区河段从白马狗熊到扎曲、甘代的徒步探险考察。这次科考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证实和发现了4处主河床上的瀑布群。
在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从西兴拉往下到迫龙藏布汇入口扎曲的20余公里河段内,峡谷多处急转弯,河床特别陡峻,坡降平均达到23°‰,实测峡谷嵌入基岩的河槽最狭处仅35米,洪枯水位高差达到21米;证实和新发现4处大瀑布群。
此前的所有资料都说峡谷有瀑布,这次实地考察和测量,科学家首次提出瀑布群的概念,即在峡谷短距离的主河床上出现的瀑布往往有一个主体瀑布,主体上下还有一系列小的瀑布和跌水。对这4处河床瀑布群,科学家、探险家和新闻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用绳索悬吊,下到瀑布跟前,用GPS(全球定位系统)、经纬仪、平板仪进行定位和测量,同时进行了电视、电影、照相的拍摄,并通过电视进行现场传播,1998年11月11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向全世界作了报导,随后,中国的许多新闻媒体也都有报导。
地理位置和特征数据
这次证实和发现的大峡谷主河床瀑布的地理位置和特征数据如下,由下游往上:
绒扎瀑布群距大峡谷拐弯顶端(迫龙藏布汇入口,以下简称顶端)约6公里处的干流河床上,地理位置为:北纬29°51′,东经95°95′,海拔1680米;瀑布群共有7级,最大瀑布相对高30米,宽50米,在相距200米之间,形成总落差100多米,时有彩虹隐现。
秋古都龙瀑布距顶端14.6公里的主干河床上,最大者相对高差15米,宽40米左右;地理位置为:北纬29°48′,东经95°08′,海拔1890米;主体瀑布上下600米的河床上还发现有3处2~4米高的小瀑布和5处跌水;主体瀑布南岸陡壁上,有1条宽1米、长50米的河岸瀑布如匹练挂下。这里景色最为壮观。
藏布巴东瀑布实际为两个瀑布群,在西兴拉山下距顶端约20公里河床上,地理位置为:北纬29°46′,东经95°10′,海拔2140米;在相距600米的河床上,这里出现两处瀑布,分别高35米(瀑布群二)和33米(瀑布群一),前者宽仅35米,为雅鲁藏布大峡谷中最大的河床瀑布。
此外,在白马狗熊以下河床上,本世纪20年代英国植物学家F.K.Ward提到的“虹霞瀑布”,考察证实已经消失,遗址只剩下4处跌水残留,很可能是在1950年8月15日的8.5级地震中遭到破坏的。
世界河流中罕见的奇观
科学家还论证了大峡谷河床瀑布群具有群体性、变化性和年轻性(形成上)的基本特点。瀑布群的形成是地球内外营力作用的结果。这里是地壳运动以上升为主的强烈作用区,大峡谷又是水汽通道,水力作用特别强大。具体讲,瀑布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地质构造(强烈的构造运动性质,断裂和岩性的差异等),也是这里平均2000多立方米/秒的巨大水量在峡谷短距离内陡急河床上能量释放、必然要出现的水动力作用地形表现。
瀑布群的证实和发现,出现在这样短距离的陡峭河床上,这在世界河流峡谷中构成罕见的自然奇观。它们作为珍贵的自然资源,首先在水力和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在科研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