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

三峡人评三峡人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西闪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这次回万州,其中一个打算就是要在三峡地区看《三峡好人》。回去后才发现满城尽是黄金甲,票价20元,广告说全国最低价。张艺谋们真狠,连三峡好人也不放过。我两度特意去问售票处《三峡好人》什么时候上映,她都说不知道。在万州呆了十天,最终还是回成都才看。
电影看完,感觉没那么好,当然也不算糟。评判的标准当然不是张艺谋陈凯歌,而是贾樟柯自己。在他的作品中,我认为,《三峡好人》的水准仅高于《世界》。现实为贾樟柯准备了最伟大的场景,提供了最震撼的题材,可是他却浪费了。
的确是浪费,但绝对没有歪曲。这是贾樟柯有别于那些人的地方。他向来不缺乏直面现实,处理现实的勇气,但还是缺乏处理现实的能力。可能正是因为现实提供的场景正在被假象所淹没,贾樟柯才迫不及待地进入一个陌生的场域,凭借擅长把握底层生活的自信,迅速地完成了一次“北风南移”。但显然,他把三峡地区人们的生活扁平化了,那里的人在电影中似乎只剩下两种人,一种是被拆迁的穷苦民众,一种是在拆迁中捞取利益的奸商。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让人失去了探究的兴趣。他没有,可能也来不及探察三峡人不同的阶层在巨变前表现出的丰富细节。
当电影中×办那个女办事员说:“这个破电脑,又死机了。”我就笑了。在现实中,那里的人在此刻绝对不会说“破”,而只会说“烂”的。就这样,以北方的遣词造句方式,贾樟柯的剧本台词从那些奉节人口中吐出来变得格外别扭。剧本太单薄了。似乎是害怕露馅,电影中的人都沉默寡言。看来贾樟柯对三峡人缺少基本地认识,要知道,那里的人从来抱着不平则鸣的生活态度,再苦再累再痛,他们都要大声地说出来的。在那里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三峡人说话声音大,语速快,交谈密集。因为那里不是贾樟柯的北方,北方可能敦厚沉默,但三峡永远是喧闹地、狂欢式的。三峡人有一种独特的幽默感,甚至可以说有一种“酒神精神”。用时髦的话讲,他们活得很HIGH。再苦再累再痛,他们都很HIGH。相比之下,《疯狂的石头》就把握住了川东人的特质。
有人对《三峡好人》中的“小马哥”印象深刻,其实那个形象不过是贾樟柯以往“小城+残酷青春”风格自我复制的明证,不值一说。那个白日出现的UFO,以及夜晚忽然腾空的建筑好像也可以引起观众的惊叹,可是,这种拼贴式的魔幻真有必要吗?难道三峡地区的现实不够魔幻吗?还是贾樟柯担心中国观众智力过低,非得要有UFO和腾空而去的纪念碑与现实平行比对才能看出现实的荒诞?
当然,《三峡好人》仍然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贾樟柯和他的电影都仍然值得我们期待。我希望,有朝一日,贾樟柯能重拍一部《三峡好人》。到那时他会发现,那些伟大的令人震撼的人都还在那里,等待着重现。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