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

走进海明威故居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曹继铎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怀着神话般的向往和欣悦,我终于有机会来到美国芝加哥市郊橡树镇一幢普通而陈旧的二层小楼。楼前的草坪上,一丛丛金黄色的迎春花正在盛开,散放着淡淡的清香,增添了这儿的盎然生机。随同鱼贯而行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人流,我走进小楼,这里便是世界著名文学大师、《老人与海》的作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的故居。
先到一楼参观。此时一种对海明威的仰慕和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同时也使我不由得想到他的《老人与海》中最令我赞赏的这样一段描述:
“黑色的军舰鸟是个大帮手。船梢的那根细钓丝绷紧了,原来在他脚下绕了一圈,于是他放下双桨,紧紧抓住细钓丝,动手往回拉,感到那小金枪鱼在颤巍巍地拉着,他越往回拉,那钓丝就越颤巍。他看见水里蓝色的鱼背和金色的两侧,然后把钓丝忽地一甩,使鱼越过船舷,掉在船中。鱼躺在船梢的阳光里,身子结实,形状像一颗子弹,一双痴呆呆的大眼睛直瞪着,动作干净利落的尾巴敏捷、发抖地拍打着船板,砰砰有声,逐渐耗尽了力气。”
无疑,书中这段精彩的描述,立即把读者带到鲜活而美妙的意境中,同书中的主人公、同作者一起分享其中的快乐。由此足见作者对于生活掌握得多么细致入微,而又描述得多么生动传神!真是入木三分,令人击掌叫绝!海明威在创作中,一贯主张“生活接近于自然,写作接近于自然”。而他这种实践乃至创作的成功,从成名至今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其声名、其作品,历久不衰,一直蜚声于世界文坛,恐怕这是其根本原因所在了。
海明威一生酷爱生活,兴趣广泛,而且还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在他的故居,可以看到他幼年时用过的提琴,画过的画品,拣来的贝壳、石头、枫叶,以及在森林、湖边用过的帐篷,还有用榛子喂松鼠、在密歇根湖边钓鱼、在芝加哥河中划船的照片,这些都是最好的见证。他在一生中,足迹到过美洲、欧洲、亚洲、非洲的许多国家,他曾经是大西洋上飘荡的渔夫,他在非洲坦桑尼亚炎阳的照射下猎过猛兽,他在西班牙斗牛场上当过斗牛士。在战地,他被炸伤,却幸免于难;在非洲,飞机在丛林坠落,他涉险生还。他曾说:“小说中的人物,一定要从作家曾有的经验、知识、脑海以及他的心灵深处投映出来。”的确,他的这些真实体验,融入笔端,化为他写作的素材,创作出举世流传的佳作。
海明威仅有72年的人生之旅,却拥有非凡的传奇般丰富广博的生活经历,从而铸就了他精美而众多的名作。诸如《战地春梦》、《午后之死》、《非洲青山》、《雪山盟》、《战地钟声》、《老人与海》……这些作品,大都被改拍成电影。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从一楼到二楼,拾级攀登,或许由于楼房陈旧,楼梯不时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使人们上楼时不禁倍加小心。在二楼,我们来到了他诞生的房间,这里只有一些简朴的摆设和用具。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就在这里诞生。他少年时期也在这儿度过。
在海明威故居参观,使我获益良多。在这个绿树成萌的美丽城镇,珍藏有海明威童年的回忆,有海明威少年时的身影,也有海明威成长的足迹。一阵微风吹过,淡淡的花香搀和着浓浓的书卷味儿扑面而来,我的耳畔仿佛传来海明威的话语:“写作是一项永不止息的挑战,它是我所有经历中最艰难的工作,因为这个缘故,我坚持写作。”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