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

徽州人的来历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在徽州,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这些在徽州的土地上繁衍了数百年的家族,他们的祖先,却不是徽州人。那么他们从哪儿来呢?

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中原。像西递胡氏就是唐朝皇室的后人。现在,在西递的追慕堂里,仍然供奉着他们的远祖,唐太宗李世民。据胡氏宗谱记载,公元904年,唐昭宗李晔受梁王朱温的威逼,仓皇离京。东逃途中,皇后何氏生下一个男孩。当时,徽州人胡三正在当地做官。出于为朝廷分忧的思想,胡三将太子改名胡昌翼,抱回家乡抚养。胡昌翼也就成了西递胡氏的第一世祖。除了胡昌翼这样,每逢战乱,一些中原的名门望族也会举家南迁。

皖南山峦起伏,交通不便,成为这些望族的首选之地。他们避开了中原的战火,却面临着怎样在异地他乡生存繁衍的问题。为了避免当地山越民族的滋扰,也为了避免与后来避难者争夺土地,他们不得不加强自己的力量,聚族而居。因此,徽州的古村落,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大家族。这些中原望族,不但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耕读礼俗。

把经商和读书等同起来,这在当时的社会可是非同一般的事情。徽州人虽然重视文化教育,但是这里毕竟人多地少,客观局面使清高的徽州人不得不放下架子。一旦科举考试不中,回家耕田又没有地,靠什么养活自己呢?在工、商、妓、乐等下九流的行业中选择一番,从商更适合徽州人。

因为徽州物产丰富,茶叶、木材、石料都是上好的货源。同时徽州水系发达,直通富庶的江浙地区。将这些货品贩卖给大城市的官宦人家,不但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还可以获得与上流社会亲密接触的机会。于是经过几年学校教育后,大多数徽州人就会外出学习经商。成年后参加科举,一旦不中,就做商人。因此那个老收藏家的后人,就比他的祖辈更加现实,读书和经商,只要做得好,就都算好。

徽州人先读书,后经商,底子厚,自然普遍点子比别人多,信誉也比别人好,因此徽商在明清之际取代晋商陕商成为当时中国最成功的商人。有了钱的徽州人,资助后人读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强大的经济力量双重作用下,)读书的徽州人科举入仕的也随之增加。做了官的徽州人再回头支持同乡的商业经营。这样,徽商的经营资本越滚越大,而徽商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大量资本投入到自家宅院的建设中。

宗族:祠堂

在西递和宏村,有几个建筑明显高出其他民居,敬爱堂就是其中之一。

从大门开始,敬爱堂就显得气势非常。门前飞檐翘角,似有凌空而去之势,而两旁黑黝黝的栅栏,又使人顿生敬畏。这就是西递的胡氏宗祠。

南迁之后的中原大族,通过频繁地祭祀祖先,强化祖先的印象,来保证宗族力量的持续发展和维持宗族体系的严整。宗祠是供奉祖先的庭院,为了体现宗祠的崇高地位,在外观上,宗祠必须气势恢宏,高大,使人敬畏。

至今,徽州人仍然保持着对祖先的尊崇。每逢清明前后,子孙后代一定要扫墓祭祖。清朝人记载徽州民风,写下这样一段话:千年之冢,不动一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

宗族的强大推动了徽商集团的发展。商海竞争中,团体作战远比单打独斗更能抵抗风险,聚积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徽商集团渐渐垄断了木材、茶叶和丝绸、盐业贸易,最终形成了徽商称雄中国数百年的局面。而徽商集团的成功,又必然促使他们要继续维系宗族的稳定与强大。

女人:牌坊

传宗接代,女人是关键。徽商出门在外,留下自己的女人在家,怎么维持家庭的稳定呢?这些贞节牌坊,成了徽州女人心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古代中国,任何城市都有牌坊,却没有哪个地方,像徽州一样,拥有这么多的牌坊。

牌坊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宋,原来只是作为道路起点终点的标识。到了明清之际,牌坊发展成纪念碑式的建筑物。那时的牌坊用来纪念功德荣誉,考中科举可以立科举坊,为官清廉立廉政坊,就是老人长寿也可以立人瑞坊……总之,人们想用来永久纪念一件可以显示光耀的事,都可以立牌坊。从人文角度,牌坊又大体分为两种:贞节坊只是其中一种,另一种是功德坊,包括科举坊、忠孝义坊等。

1358年,朱元璋与陈友亮争夺天下。他在徽州召集当地名士讨论时局。时任紫阳书院院长的唐仲实告诉朱元璋,要让百姓休养生息,才能真正得天下。朱元璋采纳了老先生的建议。于是就有了这座龙兴独对功德坊。

功名牌坊之下,就是忠孝义牌坊。主要用来表彰那些有突出表现的孝子、忠臣,和有过重要善行义举的人士。当然,这些人都是男性。徽州大大小小的牌坊中,属于女性的只有一种,贞节坊。

徽州男子外出经商之前,父母都要给他们完婚。新婚不久,丈夫就要远走他乡。商海险恶,男人们在外面打拚,十年八载难得回家一次。徽州当地民谣唱道“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

在理学大本营的徽州,妇女们的行为受到了严格限制。已婚女子,无论丈夫在与不在,都要承担起侍候公婆、照顾家庭的重任。劳动之余,她们也只能在阁楼上的方寸之地,独对一角苍天,做些针织刺绣打发时光。

建于1905年的“孝贞节烈坊”是徽州最后一座牌坊。也许因为是最后一个,她已经显得简陋寒酸,,然而坊额上的字却惊心动魄“徽州府属孝贞节烈65078名”。这里表彰的65078名妇女,没有名字,我们不知道她们有着怎样的生活和爱情。

徽州现存牌坊百余座,据说明清两代,徽州共有牌坊1000多座。这里面,有多少功德坊,多少贞节坊呢?我们已经很难说清了。徽州古老的村落在徽州女人的忍辱负重中维持了家庭和家族的安稳。有了稳定的后院,徽商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经营活动中。徽商积累大量资本后,将大部分金钱用于自己的住宅建设。独立封闭的住宅加强了宗族的凝聚力。徽商继续依靠家族的力量扩大经营范围,挣了钱,继续经营封闭的家。这是一个无休止的循环。

有人说建筑是浓缩的历史和文化,是凝固的音乐。徽商的没落虽然给皖南古村落的发展划上了一个休止符,却也就此保存了完整的明清村落建筑群样式。西递和宏村浓缩了徽商鼎盛时期的那段历史,凝结了徽州古老而优秀的文化,因此成为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个绝唱,因此又被评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文字、图片由中央电视台十套栏目提供

这就是被海外称为“中国画里的乡村”的宏村。

徽州明清之际共有牌坊1000余座,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功名牌坊。

徽州宗祠的外形多高大庄严,令人敬畏。

徽州女人一般只能在楼上的小楼中活动。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