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中国风情>>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

阿昌族简介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阿昌族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梁河县及潞西市,保山地区的腾冲县、龙陵县也有少量分布。陇川县的户撒地区和梁河县的遮岛是最集中的地方。

阿昌族的称谓很多。古代的文献书籍上写作“峨昌”或“娥昌”,元代以后的地理志上写作“阿昌”。现在统一称为“阿昌族”。阿昌族居住的地区依山傍水,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18℃,自然条件较好,以自古以来,阿昌族就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玉米和豆类。

说起阿昌族,首先要说说著名的“阿昌刀”(即“户撒刀”)。阿昌族有个特点,就是铁匠多,以打铁最出名。他们善于打制各种刀具,户撒一带打制的长刀称做“户撒刀”。并形成了专门打制某一种刀具的专业村寨。如曼胆寨长于打挂刀,来福寨多打大刀、砍刀,雷曼寨以锯齿镰刀出名。他们打制的刀具,除行销于附近的民族地区外,还远销到西藏、青海、云南省中甸等藏族地区,以及我国邻邦缅甸。

制铁手工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木匠、石匠、银匠、酿酒、纺织、缝纫,印染等行业的发展,所以阿昌族聚居区成了远近闻名的手工业之乡,铁匠之乡。为什么阿昌族打铁技术如此高明呢?这还得从历史上说起。

阿昌族的先民原来住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在先秦时期逐渐向南迁移。公元2世纪左右迁到了怒江流域,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漫长的岁月。以后部分阿昌族又向南迁徙,最后来到德宏地区定居下来。到了明朝时,明朝政府向这里派兵驻屯。派到户撒、腊撒的军队中有部分是专门制作兵器的匠人,他们具有较高的锻造技术。他们把内地先进的打铁技术传到了这里。阿昌族向他们学习,并发展了他们的冶铸和锻造技术,世代相传,技艺不断提高。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分为户撒和梁河两种方言,大多数阿昌人都会讲汉语、傣语,户撒的阿昌族还会讲缅语和景颇语,他们中有不少人能通五六种语言。这大概是阿昌族在历史上善于同附近的民族交往,不断向别的民族学习的缘故。

和其他民族一样,阿昌族也有自己的民间文学,如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寓言等。有的反映民族起源,有的歌颂武装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赞扬劳动者的勤劳智慧。如创世史诗《遮帕麻与遮米麻》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

阿昌族喜欢唱民歌,不论是上山下地做活、节庆聚会或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都要唱民歌小调来抒发感情。他们唱的民歌有一定格式、调子,如《仁义山歌》、《结交山歌》、《送路》等,唱起来都是一套一套的,不仅歌词优美,感情诚挚,而且曲调也很有民族风味。阿昌族地区有一句俗语,充分说明了阿昌人爱唱民歌的情况:“知了三个,叫声满山凹;阿昌三个,唱得满山歌。”

阿昌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穿着也不一样。本民族的衣着特点以腊撒地区保留得较多。姑娘们打包头,穿蓝色、黑色对襟上衣和长裤,已婚妇女改穿筒裙。中年以上妇女多穿黑色土棉布上衣,戴黑包头,高30多厘米,这是阿昌族妇女与其他族妇女在穿着上最明显的区别。男子除老年人缠包头外,其他则与附近的傣族、汉族基本一致。

户撒地区的阿昌族和傣族一样,普遍信仰巴利语系佛教,因此一些较大的村寨都有自己的佛寺、佛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很重视发展这里的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教育事业。过去,户撒只有一所学校,现在,仅户撒一地就有中学一所,小学十二所,在阿昌族聚居地区也都办起了各类学校。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